1.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进修 >> 经验论文

借“题”发挥,优化课堂

作者:鄞州区荷花庄小学 翁红园   发布时间:2017-10-25   来源:鄞州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摘 要课后习题是语文课程资源之一,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参考之一。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习题作为突破口,从而实现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本文将通过切实可行的案例呈现,从根据课后习题,细化课堂教学目标;结合课后习题,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依照课后习题,梳理课文主要脉络;凭借课后习题,积累语言,加深印象;借助课后习题习,激发写作兴趣,强化表达能力;通过课后习题,整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六个角度来说明课后习题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

关键词课后习题案例分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研究背景

课后习题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整体。课后习题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参照之一,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体现了课程的教学要求,也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明确解题规范,理顺解题思路,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更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课后习题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后习题从最初考虑让学生学习课文之后做一点思考,做一点练习,到今天各家教材把课后习题作为教材的有机部分来编配,历经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但是,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对于课后习题的操作也存在不恰当之处。语文教师都知道课文有习题,却只是口头上粗略地一带而过,不做具体指导,更没有具体操作。教师只是一味让学生自己做课后习题,却轻视了其对课堂教学组织的作用。课外习题如泰山压顶,课后习题却惊鸿一瞥。这种简单粗暴、本末倒置的处理方式不胜枚举。如何让“习题”这一载体,在新课标语境下发挥更大更远的作用成为了笔者思考的原点。如何“借题发挥”,也需要教师智慧处理,多一点角度重新定位课后习题,才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二、结合案例,展开教学,优化课堂

(一)根据课后习题,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备课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语文课程标准给教师们在宏观上指明了方向,具体到每堂课就需要教师充分参考教参、学情去确定。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课后习题不仅可以作为学生预习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能帮助教师确定针对性较强的课堂教学目标。

案例1:《颐和园》的课后习习题分别是:(1)颐和园的景美,我要有感情地多读几遍,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2)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3)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我要找到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4)小练笔: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根据这样的课后习题,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体会到颐和园景物之美。(2)默读课文,能够抓住具体的方位语句,理顺文章的写作顺序。通过小组合作,绘制一张“颐和园游览图”。(3)通过具体语句赏析,体会不同景点的不同特点,从而感受作者的描写方法。(4)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当一回小导游。先说后写,记一次自己难忘的游览活动。

依照课后习题进行目标定位,课堂的重难点随之凸显。课后习题就能成为教师备课的“指南针”。它不但紧扣了理解课文,也兼顾到了体会文章写作顺序和表达方式。通过课后习题设定的目标,最终指向了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笔者在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时,由于时间限制,没有网络,没有教参,就根据课后习题在短时间内迅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效果不错。

(二)结合课后习题,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的课后习题,可以成为重难点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抓住一个最有思维含量、最具挑战性的习题作为课堂重难点的突破口,展开一连串有序教学,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最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案例2:《詹天佑》课后第2题——“默读课文,试画一个示意图,说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再借助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说说火车爬上陡坡的方法。”

根据这个课后习题,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默读课文5~6自然段,同桌互助,思考讨论: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

 2.练习填空:居庸关山势(),岩层(),詹天佑决定采用()。八达岭隧道长()米,比居庸关隧道长三倍,詹天佑决定采用()。

 3.四人小组合作,绘制一张简易示意图,并在组内轮流说一说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开凿方法。

 4.朗读第5自然段,通过重点语句的表达,体会詹天佑不怕困难,智慧化解的品质。

 5.再次默读第5自然段,体会文章通过描写艰苦的自然环境来衬托人物品质的写作方式。

6.用同样的学法,自学第6自然段。

学生通过朗读、填空、思考、交流、体会等多种途径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品质,还学习了用环境描写来侧面烘托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如此一来,根据课后习题设计教学环节就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案例3:《新型玻璃》课后练习——(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2)举例说一说,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说明方法是本课的难点。为了把两者整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师可以利用“表格”这一载体,把重难点都归并到一张表格。整堂课就围绕表格进行学习,简单、高效。课堂环节设计如下:

 1.一边读课文一边拿起笔做标记,用横线画出新型玻璃的名称,用波浪线画出新型玻璃的特点,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画下或写下新型玻璃的作用。

 2.全班交流,朗读相应的自然段。

3.引导学生关注描写新型玻璃特点的时候,文中都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4.小组内交流反馈,由组长根据课堂作业本中的表格绘制一张新表格,要求在最后加入“说明方法”一栏。

5.小组实物投影,介绍本组的学习成果。

6.选取本堂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展开想象,写一写未来世界还会发明什么新型玻璃。把自己想的内容加入到表格中的最底部,成为这篇文章的延伸。

7.坐上时光机,穿越到古代,做一回“小发明家”,为古人们介绍一番未来世界的新型玻璃。

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的展开,整堂课就利用表格进行整理、拓展,把课堂重难点解决了。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知识,也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到知识的共享与能力的提升。

(三)依照课后习题,梳理课文主要脉络

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学习自主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可以通过课后习题去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去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行文的思路。这也是小学高段学生阅读目标之一。

案例4:《开国大典》课后第1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开国大典》一文非常长,学生在初读时比较困难。笔者将根据课后练习第1题作为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来梳理文本,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文本形象。

1.默读课文,圈画表示时间和空间转化的词句。

2.全班交流,朗读反馈。

3.教师引导,共同形成共识: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记叙开国大典的,课文主要讲了1949101,在天安门举行了开国大典。清晨,很早就有人来了等着。下午三时整,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乐队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政府成立。他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礼炮响起来。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开始,接着群众游行。开国大典结束。

 4.利用文本信息,设计一张《开国大典流程图》,再次强化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桌互助,介绍开国大典是如何开展的。

课后习题短短两句话,却可以成为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主线。文章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布在教材中,引领着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掌握和独立深入的思考。课堂教学体现出了训练的阶梯性和递进性。教师在备课时针对这些课后习题进行教学设计,就能做到心中有全局,从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理清文章脉络和文章结构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凭借课后习题,积累语言,加深印象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本中有许多意义深远、经典优美的段落和文章,值得学生研读、抄写、背诵、积累。

案例5:《落花生》课后第2题——抄写第十自然段,再说说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笔者发现抄写整段话的练习并不多见。而《落花生》的课后习题中特意安排了抄写段落的习题,可见这段话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多么重要。于是,笔者根据这一课后练习,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读第10自然段,了解该段写了什么内容。

2.思考交流: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之间有什么区别?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3.全班交流反馈,形成共识。

4.头脑风暴:父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体会父亲希望孩子们做有用的人。

5.揣摩文章语言材料的组织方法,体会表达秒秘:用做对比的方法,表明父亲说话的用意。

6.在内容和写法双方面共同形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父亲的话。

7.抄写第十自然段,加深印象。

根据课后练习,学生对这段话形成了立体式的理解。学生只有彻底理解段落内容和表达方法,才能化简单的抄写为高质量的理解和积累。如果每一次的背诵和抄写,都能够做得透彻、深刻,学生的日积月累才能得到高层次的提升。

(五)借助课后习题,激发写作兴趣,强化表达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在课后练习中,教材的编写者也适宜地加入了“小练笔”练习。这些练习,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课文,也能实现学习的模仿和迁移。

案例6:《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第4题——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这个小练笔的习题,需要学生再次回归文本,去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学生需要自己去和人物“打交道”,才能写出合情合理的小练笔。同时,学生也要学习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特殊现象,把精彩的写法运用到小练笔中。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空洞的、任务型的小练笔。根据这一想法,笔者进行如下设计:

1.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课文是如何描写父亲救儿子的?

2.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3.引导学生关注特殊的语言现象: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每人再来阻拦他。同样的时间,阿曼达在废墟下也备受煎熬,请模仿这种写法,写一写阿曼达在废墟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等待父亲的。

 4.继续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父亲的外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那么,阿曼达在废墟下又是怎样的外貌,周围是怎样的环境。

5.读一读课文第13~15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的特点,即用大量的感叹号来说明人物当时情境下的激动心情。那么,哪种标点符号可以代替阿曼达在废墟等待救援的心情呢?阿曼达会对自己说什么话?会对同学说什么话?

 6.整理自己的写作思路,可作适当、灵活的调整,写下这个片段。

这样的小练笔,是从文本自身的语言现象出发,学生的写作有据可循,有样可照,既降低了写作难度,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并体会人物心情,还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类似的小练笔,在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中比较常见。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不论是从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从表现技巧上,都是学生学写作文的蓝本。因此,认真阅读教材,充分运用课后习题,跟着课文学写作不就是最有效的途径吗?

(六)通过课后习题,整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如下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为坚守在教育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使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教材、学生紧密联系,达到既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课余负担之目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教材很多地方都提到了“综合性学习”。这不就是一个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绝佳平台吗?

案例7:《巨人的花园》课后综合性学习——中外童话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开展一次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从童话的宝库中得到更多的宝物。先各自搜集自己喜欢的中外童话,认真读一读;再互相推荐,交换阅读;然后自由组合,商量一下,如何汇报展示。

根据这一内容,笔者进行了为其两周的“童年说”综合性学习周。在这两周的时间里,利用语文课,学生学习童话的特征、表现手法;利用班队课,学生表演精彩的童话故事;利用校园广播,学生讲讲自己编写的童话;利用学校周一升旗仪式的展示环节,学生把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展示给全校师生……总之,通过“童年说”主题综合性学习环节,学生把童话里里外外地看了遍,学了个遍。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才是课标中所说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书不仅是教课文,更是要从课文延伸到课外,让课外学习成为孩子日常语文学习的主战场。语文教材中的例子质量虽然高,但数量有限,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以此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语感,为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通过多次的课堂实践证明,一个简单的课后练习可以摇身一变,成为语文教师课堂的一条主线,可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一个把手。课后练习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桥梁。它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思路,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对待课后练习,把它作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借“题”发挥,最终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


主办单位:宁波市鄞州区教育装备与信息管理中心
本站域名:www.nbyzedu.cn 浙ICP备05018215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8.0版本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