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信息 >> 媒体聚焦

[鄞州日报]浴火百年的鄞州陶瓷人家

作者:鄞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9-04-15   来源:鄞州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p1_b.jpg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说的是青釉瓷器。

  明炉重为彩红加,釉料全凭火色华,说的是红釉瓷器。

  瓷器贯穿着整部中国文明史,千年窑火不息,工艺名家群星璀璨。

  在宁波市行知实验小学,有一个宁波陶瓷艺术体验馆。馆内陈列了400余件宋元以来的各个时期瓷器及标本,也不乏清末民国时期宁波本地瓷庄的作品,吸引着来来往往研学陶艺的鄞州青少年们。

  这些藏品都是陶瓷艺术体验馆馆长、该校美术老师毛成的收藏。藏品中尤为珍贵的是一件祖传瓷板画,画中的中年人容颜清雅,作者落款是詹筱舫。

  詹筱舫何许人?他是晚清陶瓷名家,也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邵银萍的师傅,尤擅人物画,曾为康有为等名人绘制肖像瓷板画。

  留在瓷板画上的人物,是当时宁波“恒成泰”瓷庄的大掌柜陈聚嘉,毛成的曾外祖父。詹筱舫称他“强国精神,经营陶器,两浙驰名,卅年旅迹,跋涉辛勤,昌江萍聚,乡宜常亲,算逾大衍,遽而归真”。

  可以说,这块瓷板画,道出了一个宁波商人的一生,也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


  [讲述]“恒成泰”瓷庄往事


  毛成的外祖是鄞县邱隘镇横泾村陈氏,有名望的大姓,以官、商为巨。祖上很早就从邱隘迁到宁波城中经营陶瓷生意,具体时间已经无法考证,大约是在清咸丰年间,有150多年历史。

  小时候,毛成就曾听家中老人说过,甬上著名的瓷器老字号“恒成泰”瓷庄是外祖家族迁到宁波的先祖创办的。毛成说,算起来是自己外公的爷爷的爷爷,应该称呼为烈祖。

  至于“恒成泰”名字的来历,毛成猜测,“恒”为经营宗旨,“泰”则寓意生意兴隆。

  毛成说,也许是继承了甬商的经商基因,“恒成泰”的历代当家人都善于经营,使得瓷庄经久不衰,稳步发展成为宁波瓷行的翘楚。后来还开枝散叶,民国时小有名气的“玉润”瓷行就是“恒成泰”的小股东与伙计创设的。

  谁是“恒成泰”发展的关键人物?毛成认为是自己的曾外祖父陈聚嘉。毛成并没有见过他,而是从母亲和舅舅的讲述中知道,他在宁波和景德镇的商界都算是风云人物。

  陈聚嘉扰动三江风云的时候,还是1900年代初期。当时,经过两代人的经营与积累,家族生意交到陈聚嘉手上时,陈氏的财势与声名在宁波已是响当当,与赵大有家及甬上望族开明富商周桂棠家多有来往。陈聚嘉接手后更是魄力十足,在景德镇“民窑二三百座,终岁烟火相望”的行帮中站稳了脚跟,成为有名的“江西客”,在景德镇编写的民国瓷庄书籍中也著录有宁波灵桥“恒成泰”瓷庄的款号。

  代表明清时期瓷器最高水平的官窑器基本出自景德镇,明清官窑又称御窑。清末,昔日为皇家服务的陶瓷匠人,用御窑厂的原材料和窑炉生产准官窑产品,部分流入“恒成泰”瓷庄后,成为富豪们的抢手货。陈聚嘉高价聘请御窑厂老匠人,为自己家的窑场把庄指导,由侄子陈瑞生分管,不仅烧制丰富多彩的窑器,也为家庭事业找到了新的发展动力。

  瓷行老板不仅要熟稔于瓷器的质量、品种、规格器型以及价格体系、销售环节,还要获得准卖的批文,在清代还要到省里办手续,并呈报工部注册备案,至民国初年仍沿袭旧制。

  陈聚嘉思想开放,有商业头脑,做生意很讲规矩。当“恒成泰”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他就和家人进行分工,开始“创牌子”。自己主管生产和销售,弟弟陈聚宝留守宁波的瓷庄,哥哥则到杭州开设分店,赚钱后到景德镇进一步扩大生产。“恒成泰”在那段时间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陈聚嘉也成为“烧做两行,亦工亦商”的大老板,在宁波、杭州和景德镇三地都设有瓷庄、瓷行。

  因为家中吃穿用度精致,毛成的外祖父眼界从小就高,却无缘染指家族生意。原来,陈聚嘉忧患意识很强,考虑到陶瓷易碎,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把当时才13岁的长子陈仲芳送到朋友在上海滩开设的工厂学纺织印染。

  那时,“恒成泰”的门店在灵桥东,如今的中信国际大酒店位置,紧靠着新建的灵桥,沾了人来人往的繁华气息。“恒成泰”的门牌号是江东灵桥门22号,占了3个店面,2层楼,一部分为生活区域,另一部分为囤瓷区,院内还种了雍容华贵的牡丹花,门前是当时少见的柏油马路,店堂内还安装了那个时代最洋气最时髦的四明电话公司的电话,号码是865。

  在那个年代,国家积贫积弱、列强虎视眈眈,很多商行终究逃不过如瓷器破碎的命运。陈聚嘉1935年因伤寒去世后,其弟陈聚宝接管了“恒成泰”的生意。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寇的轰炸机常常从“恒成泰”瓷庄的空中掠过,对宁波的交通命脉灵桥视为主要目标进行轰炸,两年半的时间内数次俯冲投弹,其中以1940年的一次轰炸最为疯狂,9架敌机来袭,投掷千磅级炸弹18枚。

  经历无数次的狂轰滥炸,灵桥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而毗邻灵桥的“恒成泰”瓷行却被炸成断壁颓垣,陈聚嘉的次子陈荣芳被炸倒的院墙压住,从此废了一条腿。此后,他退了亲,终身不娶。

  在上海当学徒的毛成的外祖父陈仲芳,在淞沪会战爆发后,做针线活的手也握上了枪杆子,穿上军装上了前线,此后随二十九军撤出上海。几经辗转,他去台湾做生意,解放前夕,他赶上了最后一班回大陆的航轮回到了上海,成了一名灯蕊绒厂的资方代理厂长,最后成为技术骨干退休终老。

  上世纪50年代,“恒成泰”早早实行公私合营,到70年代时,彻底地消失在灵桥门,老字号的招牌也早已不见了踪迹。家族的传承,就这样断了。


  [体验]陶瓷艺术生活教学


  1971年出生的毛成,在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随支援安徽建设多年的父母回到宁波探亲时,才在外祖父、舅舅、大姨的家中,从残存的粉彩、青花瓶罐中,望见了这段曾经辉煌的家族历史。

  民国时期景德镇的彩瓷名家罗宿的浅绛彩人物壁瓶、光绪官窑青花菊葵合盒器……这些或华美或精致或优雅的器物,早年都是摆放在达官贵人的文房、会客厅里,是身份的象征。而在自己的家族中,这些器物只是寻常的老物件,是日日经手的日用品。连喝杯茶,都有精致的瓷盘、瓷杯相配。

  见毛成喜欢,大姨和舅舅分别送了几样瓷器给他。毛成的手上仿佛摸索到了祖辈烧制瓷器留下的温度。从小喜欢画画的他完全被迷住了,他告诉母亲:“我也想烧瓷。”母亲闻后欣喜不已。

  1990年,毛成高中毕业后报考景德镇陶瓷学院,他的专业成绩进入前20名,得到了文化课考试通知书。但那年,学院在安徽省只录取3名学生,毛成以几分之差与理想失之交臂。毛成最终读了师专,3年后回到父母的故乡宁波成为一名美术老师。但他对陶瓷的热爱,却持续升温。

  他总是喜欢去东钱湖、上林湖边探寻悠远的越窑文化,他也渴望去发掘家族的故事,从前人行走的痕迹中寻找自己的来时路。然而,翻遍了档案馆中的文史资料,却惆怅于“恒成泰”没有留下一丝的文字资料。在宁波,只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仍记得灵桥门边“恒成泰”的庭院深深,大概这也算是瓷行留下的最后背影。

  毛成在古玩市场、艺术网站上,在淘古老的瓷器与瓷片的过程中,在藏友的每一次宁波文史“考古”中,偶尔寻觅到“恒成泰”一丝半缕踪迹。

  毛成的陶瓷梦倒是越来越清晰。2000年,他调入区教育局劳技中心,开始自学烧瓷,并开设了生活陶艺劳技课。2016年,他把自己十余年来的所有收藏品全部迁入设在行知实验小学内的宁波市陶瓷艺术体验馆,数量有400余件。

  如今,在行知实验小学陶瓷艺术体验馆中,孩子们可以在考古区体验考古挖掘,学习辨识瓷器;在展示厅,通过一件件收藏品,扣开千年瓷器的历史大门;更可以通过DIY制作,感受陶瓷在指尖成形的魅力。

  宁波市行知实验小学是浙江省陶艺教育联盟实验基地,为陶艺社团的小爱好者们长年开课和培训,也为全校1600余名学生提供每学年半天的校内研学课程,同时接待全区的中小学生进行陶艺研学。毛成会提供给孩子们陶泥和烧制工具,普及陶瓷知识。孩子们还可以在3D打印区感受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他编撰的校本教材《生活陶艺 陶艺生活》充满生活气息,“手链串串送妈妈、我的小碗自己做、盘盘转转做花瓶、小猪胖胖储蓄罐、悠悠古埙河姆渡……”他的课堂充满了乡土情结,不仅注重动手与创造力,更注重文化的传播与学科的结合,一堂陶艺课,是美术、科学、音乐等课程的揉和。

  日日夜夜沉浸在拉坯、修坯、施釉、烧制等工序里,毛成用心感悟隐含在瓷器中的文化艺术密码。2018年,他拜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非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施珍为师,真正走上了陶瓷的传承之路。

  回望家族的来时路,以陶艺教育重新起笔传承,该是“恒成泰”最好的落款吧?

  《鄞州日报》2019年04月14日第2版


主办单位:宁波市鄞州区教育装备与信息管理中心
本站域名:www.nbyzedu.cn 浙ICP备05018215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8.0版本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