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儿童视角,打造意趣课堂”之实践札记
作者:鄞州区堇山小学 邵露娜 发布时间:2021-04-26 来源:鄞州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从儿童出发,就能想出办法;从儿童出发,才能符合规律。”儿童视角,对我们老师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是一条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途径,是打造“意中有趣,趣中有意”课堂的切入点。
笔者尚从教两年,接触的是一二年级的低段英语教学。面对或是活泼好动,或是腼腆安静,或是对英语这门语言具有极大热情,或是对英语毫无接触的这样一群孩子们,作为一名还算年轻的年轻老师,拿不出孙悟空“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金箍棒,但也能学着大圣从身上拔出一撮猴毛变出十八般花样,牢牢抓住这些宝贝们的小眼睛。而到底是什么能自然而然吸引他们的目光,那便是那些从他们爱看爱听爱说爱思的出发的意趣结合之活动。下面我便来讲讲在我的课堂中有哪些活动是基于儿童视角出发的。
一、热身导入游戏化
玩乐是孩子的天性。说到玩,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我在课堂的导入中,也常常借助玩之力,将游戏与学习内容相融合。
[案例1]
Toy game(玩偶来了),借玩偶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笔者手里有一个玩偶,可能是Mr.Dog,可能是Miss.Rabbit,也可能是... ...学生和今天来上课的玩偶朋友打招呼,就像这真是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接下来,笔者将玩偶随机抛出,接到玩偶的学生便来回答,可能是大方地向同学和玩偶朋友介绍自己,可能是介绍自己喜欢吃什么,可能是介绍自己喜欢的运动。当这个活动与导入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课堂气氛每每是热烈的,那些平时在角落里腼腆的孩子,也有了浓浓的表达欲。
[案例2]
Bomb game(碰炸弹),借炸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复习词汇上添一个炸弹,没有炸弹的词汇大声读,炸弹词汇要保持沉默,如果有人读了炸弹词汇,那可要被“One two three, bomb!”的哟!炸弹的威力可真不可小觑,让一个班级所有的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到了课堂上,读的也更卖力了。当整个班级连着好几次没有上炸弹的当时,我与孩子们一起感受到了班级的凝聚力,而学生对这些单词的印象也是的的确确加深了。
这种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导入方式,能把小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到课堂上来,深受学生的喜欢。
二、课堂常规儿童化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则圆,则必规矩。”课堂常规的建立对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但是课堂常规是为了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而不是限制学生的行为。在第一节英语课上,笔者便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建立了有趣的几个课堂常规。
[案例1]
Little teacher(小老师),激发学生想说敢说大声说的欲望。低段的孩子,对于老师这个角色存在权威效应。在读中,笔者会请学生来当little teacher,来进行范读,其他学生来跟读。非常简单的一个视角转换,便让学生在老师范读时更加认真,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来当当little teacher;让腼腆的学生更加积极,因为当好little teacher并不难,而老师也为之创造了舒适圈,他们更有勇气迈出自己的小小天地了。
[案例2]
Go go train(开火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老师说“Go go train!”,学生说“Train go go!”,并做好蓄势待发火车启动的样子,也便是专注地坐好,整个小组开火车回答。一列孩子来朗读或是回答,换了个开火车的视角,便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孩子们总是充满期待地望着我,仿佛在说“让我们这列小火车开起来吧!”。低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而开火车的小游戏不仅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也时不时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大大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儿童化的课堂常规,让学生更多地觉得这是一件好玩的、我愿意去做的事情,让孩子们自然地遵守,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表演生命化
皮亚杰在儿童的“万物有灵论”中指出,在成年人看来无生命的惰性事物,在儿童眼里大部分是有意识的。因为这一点,笔者在课堂的表演环节,和学生一起感受生命,表达自我。
[案例1]
I am the stone(我是颗石头),演一颗石头也是参与。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的role play活动,而上台表演的往往总是那些基础比较好、对英语很有自信的孩子。但是有一次,当我说“Who can be a stone?Who can be a tree?Who can be a flower?”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跃跃欲试。一颗蜷缩在一旁的石头,一棵迎风摇曳的大树,一朵沐浴阳光的花朵,这些其实不可或缺的背景给一个role play增添了完整性、趣味性。那些平时缩在课堂里的“小石头”们,也积极地参与之中,学会展示自己。而这些生命的加入,学生们对于role play总是充满兴趣。
[案例2]
Fingers acting(手指戏),自导自演充满乐趣。当学生没有合作伙伴时,手指也能玩出花来。在牛津英语二下第四单元say and act的Do you like flying?故事中,学生变化着自己的手指,扮演着bird, rabbit, fish和bee四个角色,进行两两对话。这种fingers acting的方式,像极了小时候一个人玩办家家的样子。在实践中,笔者也发现学生这种Fingers acting的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记忆。
课堂表演不止是单纯的对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表演,而是不同的人会演绎出不同的样子。如果赋予其生命力,感受到万物有灵的孩子们,会爱上演绎,也会对世界充满爱意。
综上是笔者在打造意趣课堂上的一些实践。笔者发现,当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设计的一些课堂活动,总是能受到学生由衷的喜欢。所以,用心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透过儿童视角设计课堂,不仅能很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内动力,也能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无限乐趣。爱上英语,也便是学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