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后勤管理者最重要的一个管理“武器”,就是要拥有一双会发现“真”问题的眼睛。发现问题的前提是知道什么是问题,本次培训以沉浸式体验的形式,让每一个学员都卷入其中,提供平台让学员能够发现“真”问题,创设研讨氛围让学员们能够剖析“真”问题,给予专业保障能够解决“真”问题。鄞州区教育学院组织的“膳食质量提升高研班”是专门为后勤管理者搭建的一个学习平台,针对“膳食质量提升的培训”内容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更是此次培训班班主任陈主任的匠心之选,为的是呈现培训内容的实效,让参训学员能够不虚此行、满载而归。我用12个字来概况这次培训的独特魅力及我的感悟——找“真”问题、传“好”方法、探“新”路径。
一、找“真”问题,重在实
1.专业的视角看定量菜谱中的“真”问题
膳食质量提升中定量菜谱的科学合理定制尤为关键,在本次培训中专门安排了“膳食食谱找茬”这个环节。通过小组研讨带量菜谱,学员们在授课专家的引领下逐一分析32份带量菜谱,让我们明白原来带量菜谱中的玄机原来有这么多。一周中主菜是否重复、食材带量与实际操作是否相符、营养分析中钙不足如何解决、糖盐等调味品多少定量更适宜、食材的搭配口感及色彩也需要注意等等问题都进行了细化分析。通过找“真”问题,学员们掌握了问题背后的逻辑,学会了举一反三看带量食谱。我相信,参训学员现在看带量食谱的“找茬能力”肯定大幅度提升,这才是真实行之有效的培训。
2.管理的思维审食堂现场中的“真”问题
食堂现场的岗边学习和小组交流问题反馈的这一环节设置,在学员交流互评和班主任指导意见的过程中带给我们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比如:餐点的切配并非越早越好,而是根据需要及营养流失情况有时间先后要求的。餐具及容器的消毒是否根据规范真实落实,日常自查自纠要做得扎实。墙面上的制度及责任人是否和实际操作相符?这一培训内容的设置安排更是一次“闭环管理”的实践过程,为我们呈现出后勤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思维。闭环管理,包含计划、执行、检查、调整。参观食堂前培训班的陈主任及三位小组组长对本次的参观内容和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活动当天学员们根据进行执行预设的内容,现场的岗边观摩及分组交流就是一次实践检查,后续幼儿园会针对我们反馈的问题进行调整。
通过这样的一次研讨过程,我们不仅掌握了食堂管理的一些细节要求,更是学会了以“闭环管理”的思维去分析和研判问题,为我们今后的管理拓宽思路。
3.细节把控抓进餐管理中的“真”问题
观摩幼儿进餐这一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细节把控的重要性。发现幼儿餐盘有水渍,我们就讨论是食堂消毒不规范导致的还是盘子太深造成沥水效果差?看到红烧肉颗粒比较大,思考多少大小是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求的,我们和配送公司怎样沟通?其中有学员就表示,切配的要求可以提得更细,几乘几得规格描述可以更清楚。幼儿的米饭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量进行打饭,米饭怎样才能确保每一天的软硬均衡?幼儿食材分餐的量如何实现均衡,需要食堂、保育员共同配合。这些细之又细的问题,却是幼儿餐点管理的核心。通过本次培训我们都进行了逐一研讨并把问题得到解决,让我们感受到细节把控对幼儿餐点管理的重要性。
二、传“好”方法,重在学
参加培训的第一份收获就是一本书《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体现班主任陈主任的良苦用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老师结合讲座《幼儿园膳食管理变革》传授给我们膳食管理的实践经验和方法,我们可以马上学以致用,最关键的还能举一反三。比如陈老师分享的食谱编制要素,其中食物种类多样一般12种以上,两周不重复的这个要求如果我们都能够扎实去实践,对我们幼儿园的膳食品质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菜品的清洗要求,蔬菜和海鲜的要求都各不相同,我们可以举一反三进行细化研究。陈老师,抛砖引玉,给我们提供很多学习和思考的思路,原来在膳食管理方面有这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内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也是这次培训带给我的思考,必须先充实自己,用专业的知识先武装自己。
四、探“新”路径,重在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膳食管理更需要我们想得深、做得细、学得精、研得专,这次培训带给我们的膳食管理的思维冲击力和影响力是较大的,我们需要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探寻“新”路径,让膳食管理变得更专业。
1.加餐食谱如何制定?
针对不同体弱的特殊菜谱的个性化定制,如缺铁性贫血、过敏体制幼儿的特殊餐点,小班和中大班的餐点体现不同年龄段的餐点需求。这些都需要我们再深入思考和实践。
2.如何兼顾营养又能尝试新食材?
部分保健医生可能会存在膳食菜谱的循环使用或随意拼凑,无法结合季节、时令等特点进行调整,部分餐点的重复使用,让幼儿失去兴趣。这就需要管理者以专业的思维去指导和引领,让我们的膳食实现兼顾营养又有新意。
3.如何从儿童视角来优化膳食精细化管理
通过培训让我们拓宽管理视角,可以有更多的途径和方法让儿童协作式参与,因为膳食的品质最终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还可以通过转换管理的本质,从监督到动态赋能,让后勤人员参与到膳食质量把控的环境中,从而打造膳食精细化的管理文化。培训虽然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参训者深深的感受到“带着愿景而聚,满载共识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