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我有幸参加了鄞州区教育学院举办的素养导向“新声”阅读教学探索90学时培训。这场以“语文核心素养落地”为主线的研修,通过课例观摩、专题讲座、互动研讨等形式,让我对阅读教学的理念革新与实践路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从三个方面总结收获与反思。
一、聚焦核心素养,重构课堂设计逻辑
在《白鹅》一课中,授课教师以“体会作家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情感”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维度品读文本,通过对比朗读等活动,将“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两大素养巧妙融合。这让我意识到:素养导向的课堂必须打破传统“逐段分析”的模式,从“教知识”转向“促能力”。教师需提炼文本的核心价值点,设计指向思维进阶的“任务链”,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语言的魅力。
又如,《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以“威尼斯的人们与小艇的关系”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语言绘制“小艇与城市关系图”,并撰写讲解词。这种“用语文做事”的设计,让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表达实践,真正落实了“文化理解与传承”的目标。
二、单元整体观照,探索教学评一体化
《巨人的花园》一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单元整体教学”的突破性价值。教师以四年级下册“童话中的真善美”单元主题为统领,通过对比《巨人的花园》与单元内其他童话的“角色成长线”,引导学生发现“自私—改变—救赎”的叙事共性,进而提炼童话创作的深层逻辑。这种“单篇为点,单元为面”的设计,既深化了文本解读,又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
而《挑山工》一课则集中展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智慧。教师将课堂分为“借助动词,讲清登山路线—通过语言,读好人物对话—抓住表现,说出人物品质”三个阶段,每个环节均嵌入评价量表。这种“目标—活动—评价”三位一体的设计,让学习过程可视、可测,也为差异化指导提供了依据。
三、创新教学范式,拓宽阅读育人边界
本次培训中,低年级汉字启蒙与整本书阅读的专题让我耳目一新。在《枫树上的喜鹊》教学中,教师将识字与语境深度融合:引导学生观察“窝”字的象形演变;结合课文句式,创编场景,设计口语表达游戏。这种“字不离文、文不离境”的策略,完美呼应了《汉字启蒙 阅读起步 文化培根》讲座中提出的“汉字教学三阶梯”理论——从字形感知到文化溯源,再到生活应用。
而《手斧男孩》整本书阅读示范课则颠覆了我对“长文本教学”的认知。教师以“生存技能清单”为工具,组织学生开展“如果你是布莱恩,会带哪三样工具”的讨论,并思辨“这本小说是纯属虚构还是基于现实”的问题。这种“项目式阅读”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印证了“整本书阅读是思维成长的跑道”这一理念。
四、反思与践行:让理论落地生根
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指引下的阅读教学设计》讲座的学习,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备课思路:过去常陷入“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纠结,却忽视了“为什么教”和“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未来,我将尝试以终为始,从“素养目标”倒推教学设计,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如四下《古诗词三首》),可设计“为诗配画”“古今对话”等任务,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理解文化意象,而非机械背诵译文。
同时,培训中专家强调的“阅读教学要留白”也让我深受启发。在研讨环节,有教师提出“是否所有问题都需要标准答案?”的质疑。这促使我反思:过度追求“正确答案”可能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未来课堂中,我将更注重开放性问题设计,如《巨人的花园》一课中“如果你是巨人,围墙拆除后会对孩子们说什么?”通过这样的“留白”,为思维碰撞创造空间。
此次培训既是理念的革新,更是行动的号角。我深刻认识到:素养导向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课程设计师”,从“知识传授者”升级为“思维引导者”。未来,我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在实践中探索“新声”阅读教学的更多可能,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