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鄞州区教育学院主办的“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第四次研训活动在宁波市第七中学顺利开展。本次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展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聚焦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索知识迁移、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
课堂教学展风采,比较研读探深意
上午,宁波市第七中学阎亮亮老师带来示范课《贬谪文人的精神世界》。课堂以“比较阅读”为核心,通过《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右溪记》三篇文本,引导学生从“景”与“人”双维度探究贬谪文人的精神世界。学生通过“明确特征—找出依据—辨析异同—得出结论”的步骤,对比柳宗元、苏轼、元结笔下的山水意象与心境差异,感悟困境中的多元智慧。阎老师以“澄澈”为例示范比较分析,学生随后在课内文本中运用,并迁移至课内外文本间的比读。课堂最后通过完善三维比较矩阵,启发学生思考困境中的多元智慧,以“山水非终点,精神成长是归途”的箴言收束,展现古诗文教学的文化穿透力。
第二节课由宁波市第七中学顾倩薇老师执教《学会比较——以登高诗为例》。顾老师以六首诗歌分类预学为起点,带领学生归纳“登高诗”的定义和特征。巧妙选取课内文本《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登临高处”“望远抒怀”等角度对比登高诗的异同。课堂中,学生结合“望的景物、方式、动机”分析诗人情感,并拓展至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对比研读。顾老师通过链接写作背景、文化典故等材料,帮助学生构建登高诗解读的思维框架,带领学生在历史天空下解读“千寻塔”的探索意象,感悟“浮云蔽日”的象征哲思,强调“登高不仅是行为,更是精神境界的升华”,实现古诗鉴赏方法的结构化迁移。
课堂展示结束后,教研员任红云老师在点评中高度肯定两节示范课的范式价值,并强调相关实施要点。他指出,教师示范需精准、清晰、完整,如“幽州台的文化意蕴”“千寻塔的象征意义”等细节应深入剖析;教师需敏锐捕捉课堂生成问题,将其转化为教学契机,同样也能巧妙化解“问题”,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低阶到高阶思维的梯度活动设计,真正实现“教方法、育能力”。
情境赋能促测评,教研相长启新思
下午,浙江省杭州闻涛中学叶玲玲老师作《情境化:从阅读测评到阅读教学》专题讲座。叶老师结合近五年中考古诗文命题趋势,提出情境化教学应立足文本自身,通过“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三类情境搭建学习支架。她以“苏轼项目化学习”“亭台楼阁文化探究”等案例,阐释“关联教材、生活、考点”及“结构化任务驱动”的策略,提出“情境需真实、任务需逻辑、测评需指向素养”的理念。
叶老师特别强调“考评教学一体化”理念,现场演示如何将教材作业本与命题趋势有机衔接,实现教学评的良性循环。以“苏轼诗文项目化学习”为例,从“一诗一词一人生”微信公众号推文创作,到《苏东坡传》纪录片素材剪辑、动画脚本设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跨媒介资源整合,完成了“探寻苏轼自由灵魂”的探究性学习。她指出,以情境化任务群重构古诗文课堂,将经典文本与数字化表达、跨学科资源有机融合,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促进文化自信、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立体化生长。叶老师呼吁教师们“以考促教、以教助学”,让古诗文阅读从知识积累走向文化体悟与创新表达。
活动最后,任红云老师对“情境”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意义的情境”本质是以真实问题为锚点、以思维进阶为路径、以素养生长为归宿的教学载体。陌生文本本身即情境,需设计问题链推动知识迁移;而语言表达类任务则需主动创设情境,为语言实践搭建认知支架。当课堂情境如“支付邮资”“设计标语”“纪录片脚本撰写”一般扎根生活、激活思维时,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精神货币。
此次研训聚焦“比较阅读”与“情境化设计”,开启古诗文教学新视界,为新课标落地提供了可操作的范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鄞州语文人将继续以研促教,以思践行,在探索教学新路径中笃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