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三月至四月芳菲,我全程参与了为期90学时的小学语文学业质量评价实践研究项目培训。本次培训聚焦“学业质量评价”这一主题,通过“集中研讨+云端研修+实践观摩”三维联动模式,构建起从理念更新到实践转化的完整学习链。在宁波市行知实验小学的主会场,余姚东风小学的实践场,以及跨越时空的云端课堂中,我经历了从认知重构到实践深化的蜕变,现从三个维度进行总结反思。
一、理念破冰: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的转型
张霞教研员关于区域命题的讲座,犹如一把打开新视界的钥匙。当看到将“提取信息”转化为“信息解码”,将“概括段意”升级为“思维可视化”的命题设计时,我深刻意识到传统测试对核心素养的遮蔽。何婧老师执教的《即兴发言》课堂实录更印证了这点:她通过“校园突发事件”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运用“观点+依据+建议”表达模型,这种将语言运用嵌入真实问题解决的路径,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真实写照。反观自己过往教学,过分强调演讲技巧训练而忽视思维品质培养的偏差,此刻显得尤为清晰。
二、策略重构:构建表现性评价闭环体系
杨柳特级教师的《表现性评价量规设计》工作坊带来方法论突破。我们以四年级《说新闻》单元为样本,历经“解构课标-确定维度-设定层级”的完整流程,最终形成包含“信息筛选、观点提炼、交际礼仪”三维九级的评价量规。这种将模糊评价转化为可视化标准的实践,让我领悟到评价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余姚东风小学的观摩中,叶建松校长展示的“课堂观察记录表”更具启示性:通过“学习参与度”“思维活跃度”“表达创新度”等观测点,将评价渗透到教学全过程,这种动态追踪机制有效破解了传统评价的滞后性难题。
三、实践突围:教学评一体化的校本化探索
温州何必钻老师《看见学习发生》的讲座,促使我重新审视课堂观察视角。在《海上日出》同课异构活动中,王莹老师设计的“光影变化记录卡”与许建云老师的“情感曲线图”,分别从科学认知与文学审美维度搭建学习支架。这种差异化的教学设计启示我们:教学评一体化不是机械对应,而是基于学情的创造性转化。结合本校实际,我计划在古诗教学中尝试“意象捕捉—意境描绘—情感共鸣”三级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朗读表情包”“想象思维图”等趣味载体,让学习过程可见可评。
此次培训最深刻的体悟,是教学评改革绝非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而是教育哲学的根本转变。当我们在裴海安社长指导下将课堂实录转化为教研论文时,在梁丽波主任引领下研读新课标深层逻辑时,在王国均教授“读写教室”理念中重构教学空间时,逐步建立起“评价即学习”的认知框架。未来的专业成长之路上,我将以表现性评价为支点,持续探索素养导向的语文教育新样态,让每个孩子的语言生命在真实情境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