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汉字书写教育的深刻反思,我参加了本次规范汉字—教师书写培训。本次培训分为三部分:网络研修、展厅观展、线下讲座与实操练习。这场融合理论滋养、艺术浸润与实践淬炼的研修,让我在墨香萦绕间重新寻得教育的文化根脉。
一、溯源:解码汉字美学的文明密码
3月25日,陈元老师做了《汉字之美》、《书法研习,名作鉴赏的基本原则》两场讲座。为大家阐述了汉字发展历经数千年演变的发展脉络:起源于商代甲骨文(约前14世纪),以象形、指事为基础;西周金文线条渐趋规范;秦统一文字为小篆,开启标准化进程;汉代隶书突破象形桎梏(隶变),奠定文字基础;魏晋楷书定型结构,行草并行发展;唐代规范楷法臻于完善;宋代活字印刷推动字形稳定;20世纪推行简化字,形成现代汉字体系。陈老师又从书法鉴赏的条件、书法艺术语言、书体的基本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了名作鉴赏的基本原则,提醒大家不要在盲目崇拜中遮蔽了审美的眼睛。
4月10日,朱启仁老师以《书法美学多维度的欣赏》为主题,从历史视角下的书法字体演变、材料变革视角下的书法书写、鉴赏视角下的书法理论审美、艺术视角下的书法艺术表现四个维度展开,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解说。
二、观展:书法工作室里的笔墨春秋
3月28日,走进慈溪文化馆展厅,胡朝霞老师的书法工作室学员作品正在展出。胡老师的解读让人感受到:这不仅是一次艺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关于书法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对话。展览以“书体交融,风格多元”为内核,通过隶书、行书、楷书、篆书等多种书体的呈现,展现了学员们在传统笔墨中探索个性化表达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折射出导师胡朝霞“碑帖兼容、雄浑与细腻共生”的教学理念。透过展览,可清晰感知胡朝霞老师教学体系的三大维度:
根基锤炼:强调“逆锋起笔、中锋行笔”的笔法训练,学员作品中对“屋漏痕”“锥画沙”等传统笔意的精准把握,印证了扎实的功底;
文化浸润:结合汉字字源学与诗词文学,使书法创作成为文化认知的载体;
个性引导:鼓励学员在临摹经典的同时,从地域文化、个人经历中提取创作灵感,避免风格的同质化。
三、躬行:笔墨实践中的师者修行
在4月11日的书写实践中,中书协会员林邦德老师进行授课指导。在导师“手把手”指导下,当毛笔初次接触宣纸时,我因紧张导致笔画线条的力量不足,林老师却笑言:“教育何尝不是如此?需知‘逆锋起笔’的蓄势,方能成就‘中锋行笔’的稳健。”这句点拨让我豁然开朗:教师成长与书法精进同样需要沉淀与蓄力。
四、结语:以笔墨续写教育春秋
这一次的翰墨修行,从陈元老师解码的汉字基因图谱,到胡朝霞老师工作室的多元展览现场,再到林邦德导师执手相授的笔锋流转,这场横跨千年的文化之旅让我触摸到教育者的双重使命:我们既是汉字文明的传承者,亦是文化星火的传递者。当陈元老师讲解甲骨文时,我恍然惊觉,今日教师在宣纸上的每一笔提按,都与三千年前刻在龟甲上的文明密码遥相呼应;胡朝霞老师学员作品中“碑帖兼容”的探索,恰似教育者在传统与创新间的平衡智慧;林邦德老师“逆锋蓄势”的箴言,更是道破了教书育人的真谛——教育如同书法,既需法度的严谨,更要留白的气韵。
培训结束之际,我的教案本上多了一个墨迹未干的“润”字,这既是笔墨对心灵的浸润,更是提醒自己:当以横平竖直的板书传递汉字筋骨,用起承转合的批注晕染文化气韵,让每个孩子在点画之间读懂文明的温度,在笔墨春秋里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师者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