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字如其人”的古训不仅是审美的要求,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然而,在数字时代,提笔忘字、书写潦草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削弱了汉字的美感,更让传统文化的浸润变得浅薄。带着对自身书写能力的反思与提升的渴望,我参加了此次为期90学时的软笔书法培训。从3月到4月的课程中,理论与实践交织,传统与创新碰撞,让我对书法艺术与教育使命有了更深的体悟。
一、溯源汉字之美:在文化根脉中重拾敬畏
鄞州区女书法家协会主席主讲的《汉字之美》讲座,如同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她从甲骨文的象形意趣讲到隶书的庄重典雅,从王羲之的“翩若惊鸿”谈到颜真卿的“筋骨遒劲”。令我震撼的不仅是汉字的形态演变,更是其背后“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见性情”,当我在实践中临摹《兰亭序》的片段时,忽然意识到: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对文化基因的唤醒。作为教师,我们常要求学生“写好字”,但若自身都未曾体会汉字中蕴含的天地之道,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份厚重?这场讲座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书写教学——唯有先成为文化的敬畏者,才能成为真正的传承者。
二、多维审美启蒙:从技法到心法的跨越
朱启仁老师的《书法美学多维度欣赏》课程,颠覆了我对书法鉴赏的刻板认知。他从美学的角度带领着我们了解了历史视角下的书法字体演变,熟悉了材料变革视角下的书法书写变革,在艺术的视角下对书法进行了书法艺术的鉴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带领我们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进行的深入的鉴赏,带我们领略了东方悲剧美学的魅力。
三、实践与碰撞:在笔墨交融中寻找教育答案
最令我难忘的是慈溪“如梦令”青年女书法家作品展。胡朝霞老师带领我们赏析当代书法创作。展厅中各位女书法家的守正创新的张力,让我联想到课堂教学——我们既要用规范书写夯实基础,也要鼓励学生在理解传统后勇敢表达自我。
而陈元、林邦德老师的实操课,则让我在一次次蘸墨、运笔中领悟“慢教育”的力量。当毛笔接触宣纸的瞬间,急躁会被墨色晕染,功利心会在提按顿挫中沉淀。我逐渐学会在课堂上不再催促学生“快点写完”,而是和他们一起品味“笔尖与纸对话”的过程。这种改变,让书写课从机械训练变成了心灵瑜伽。
此次培训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几近干涸的书写热情。我愿将这份浸润了墨香的感悟带回课堂,让更多孩子在横竖撇捺间遇见汉字之美,在提笔落墨时听见文化的心跳。因为教育的终极使命,从来不是填满技术的容器,而是点燃精神的火焰——而书法,正是那支永不熄灭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