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到2015学年三年间,我校以“奏响生命海洋的乐章”为办学理念,以“让生命有力,让生活有味”为办学宗旨,在规范化学校的基础上积极发掘自身的特点,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进一步打造以海洋文化为依托的书香校园,推行有海洋特色的校本课程,创建渗透着海洋文化精神的德育新模式,形成民主、和谐、创新的学校管理模式,构建了一支爱岗敬业、积极奋进、富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一系列校内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文化、教研文化。达到以文化熏陶学生,以精神感染学生,以形象塑造学生,以知识促进学生。培养“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知识像大海一样渊博,体魄像大海一样刚健,追求像大海一样执着,创新像大海一样奔涌的”的学生队伍。使整个学校形成博大而浑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一所质量高、特色明的滨海学校。
接下来,将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自评如下。
(一)以海洋文化为主线,打造文化景观。
三年中,从校园一角的塑造到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建设,从学校网站建设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都努力展示海洋文化教育的特征,使“海洋文化”迎面扑来,吹遍校园。使学生领略丰富的海洋知识,体会对家乡和海洋的热爱,感受海洋宽容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度。
(1)校园环境建设:发动全校师生共同设计了海洋特色的校徽,将海洋之博大精深,民俗之质朴纯真,音乐之自由活泼与教育理念相融合,以此给予师生生命成长的力量,充分体现每一位师生的生命价值。学校还请可道设计公司以海洋为特色为我校量身定做了校园文化设计方案,今年暑假就可以围绕方案进行校园环境布置,进一步打造以“海岸民俗文化”为依托的书香校园。
(2)海洋展品建设:建立海洋文化展览馆,展贴海岛风光、民俗活动、渔业发展等照片。学校少先队每年暑假都组织学生进行贝壳工艺制品比赛。并对学生制作的工艺品进行陈列与展览。
(3)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建设:从教室生物角的布置到班级名片设计,从教室的墙面布置和板报设计等都努力展示海洋文化教育的特征。
(4)学校网站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精心设计有海洋特色的网页,经常更新网站内容,丰富信息流量,向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学校辐射海洋文化知识,营造学校爱护海洋、了解海洋和保护海洋的文化探究氛围。
(5)实践基地建设:以海洋文化为主题,开发学生实践基地。三年中,学校政教处少先队每年暑假夏令营都组织学生与滨海博物馆或南头渔村共建,带领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以海洋文化为落脚点,彰显学校文化特色。
三年中,学校坚持打造以海洋文化为依托的书香校园,在“海洋文明、人文教学”的个性化育人活动中,让孩子朴实、健康地成长,逐渐形成海纳百川、坚韧执着的精神品质,成为爱家乡、有文化底蕴的人。
(1)在每年举办的科技节中渗透海洋文化,让全体学生体验海洋技能操作。活动主题如:制作贝雕作品、制作船模、 环保科学小论文比赛、环境调查、环境清洁等特色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快乐科普、探索大海,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区科技节中,我校的科技节开幕式展评获一等奖,方案被评为优秀方案。
(2)在每年举办的庆六一文娱汇演(文化艺术节)和读书节活动中渗透海洋文化,以全体学生为参加对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读书活动。评比表彰一年一届的“咸祥镇海洋之星”,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咸祥镇一年一度的“渔棉会”,把说海、唱海、演海、画海、想海融于整个活动之中,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咸祥海洋民间艺术多样化。
(3)推行各类生动有趣的社团活动,形成极具海洋气息的学校特色品牌。如:
小浪花文学社(开展以海洋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故事会、环境考察等活动)
艺术类(书法、美术、贝壳工艺、舞蹈、合唱、民乐等)
体育类(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围棋等)
实践类(摄影、主持人、海洋生物标本的搜集和制作、科技信息技术嘉年华)
三年中,学校的大提琴社团和信息技术社团被区评为精品社团和优秀社团,潘琴、周根达老师被评为区优秀社团指导老师。大提琴社团沈飞洋、毛钰镔、朱嘉怡等9个同学在省“小友友”杯大提琴比赛中获得了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信息技术社团的多名学生在市、区信息技术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学校经典诵读社团的《我的自白书》获区经典诵读比赛一等奖。学校的游泳队分别在区中小学游泳比赛中获二等奖,多位美术社团成员、棋类社团成员和拉丁舞学员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佳绩。
(4)每学年刊出一份校报,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传递教育教学的改革信息,展现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展现学校的风采。
(三)以海洋文化为主题,开发校本课程。
为更好突出学校海洋生命特色,对学生进行海洋生命教育,学校充分依托校园周围的各种海洋资源,紧紧围绕“亲近与探索海洋”、“体验与融入社会”开发系列校本教程。
三年中,教务处开发地域特色的“海语”课程——《到咸祥去吃鱼虾蟹》,让学生感受了咸祥浓郁的海鲜文化。
(四)加强德育建设,形成育人新格局。
三年中,为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体系、实施途径和评价机制,抓实、抓细德育常规管理工作,政教处做到常规教育经常化、德育活动多样化,养成教育天天化,培养学生博大宽广的胸怀、热情创新的精神、永不放弃的意志,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1)健全德育内容,构建“三基德育”(即基本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心理品质)的内容体系。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从本校实际出发,切合学校育人的主线,制定了符合切合学校特色的《咸祥镇小学生一日常规》、《咸祥镇小学生爱校公约》。
(2)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努力打造素质教育新模式。重点加强学生文明礼貌教育、爱护环境教育与节约水电等养成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板报、国旗下讲话以及班队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加强红领巾文明示范岗监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文明之花溢满校园。
(3)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地积极组织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学习心理教育理论,掌握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努力消除学生在学习、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加强学生自我保护和自我生存能力教育,积极开展火灾自救、地震逃生等疏散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4)结合重大的节日、纪念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实践性的教育途径,生动活泼的形式,把基本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学生的情感,成为他们内在的品质,提高道德素养。
(5)定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座谈会,探讨学生思想发展变化过程,研究新的教育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考评和奖惩,完善班主任考核制度。
1.开展扎实与有效的教学,体现课堂的生动与智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夯实教学常规,把常规抓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并在课堂中聚焦课堂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学力为中心,以探索“生动课堂”教学改革为基点,逐步形成教师“会教、善教”,学生“乐学、会学”的良好学习氛围,真正地推进幸福教学。
(1)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在“扎实”上下功夫,在“细致”上做文章。根据教研室的《鄞州区小学教学常规调研》,教务处进一步细化各类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并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形成有咸祥特色的教学管理机制,争取把常规抓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
(2)课堂教学在“生动”上激发学生兴趣,在“智慧”上增强学习实效。开展以“预习案”和“小组合作学习”为抓手的“生动、智慧齐头并进”教学改革尝试,同时推动各学科备课制度的改革,切实提高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并注重课堂典型个案的收集与研究,摸索生动课堂和智慧课堂的结构和类型,力争课堂教学达到基础实、负担轻、质量高、素质优的目标。戴君意和施可安老师的生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获区三等奖。
(3)开展扎实而又丰富的教研组活动。活动组织有效、形式多样、成效显著。校本研究活动设计、专题研讨、课例展示、说课评课研讨、错题难题解析、思维聚焦等等各种形式的教研组活动,使学校的各个教研组充满生机与活力。
(4)近几年来,学校加强对音体美等小三门课程的调控工作。在区教育局的音体美抽测中,学校名列全区中上游水平。就2015学年来说,艺术抽测成绩区排名为:音乐第18名,美术第2名,音乐美术综合素质第7名,体育第17名 。在今年的艺术节比赛中,学校的大提琴合奏获区器乐合奏比赛1、2等奖,竖笛获区课堂乐器比赛1等奖,舞蹈获区舞蹈比赛2等奖。潘琴、谢海燕老师还被评为艺术节的优秀指导老师;钟璐老师本人还获得了区艺术节美术老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等。
(5)不断完善教研组常规量化管理细则与教学绩效考核制度,使所有教学评估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锻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三年中,学校注重培养一支师德素质高尚、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团结协作的专业化、发展型教师队伍,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每学期,学校都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并切实采取措施,着力塑造教师形象。期初,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题讲座;期中,邀请市、区师德楷模到校进行专题报告或讲座;期末,把师德师风作为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增强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校风与教风。
(2)开展一系列常规培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通过“拜师带徒,青胜于蓝”活动、教师基本功比赛等,缩短青年教师的上岗适应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通过上课教师与备课组成员的“层层磨课”,使青年教师说课、备课、评课能力迅速提升,冲刺区教坛新秀、优质课等比赛。近几年,学校教坛新秀的数量递增,使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优化。林艳、丁春芬等老师在区教坛新秀比赛中获奖。朱优跃、张甲甲等老师在区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陈莉老师被评为区学科骨干教师。贝彩红老师在宁波市“未来之星”(声乐)活动评比中获优秀指导老师奖。王艾芳、金彩玲老师的英语绘本制作比赛获区二、三等奖等等。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每学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上课、评课1至2次,拓宽教师视野,强化教师教研意识。近几年,学校邀请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罗树庚老师、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伊阳老师、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王铁诚校长、宁波市名师张红波老师、宁波市数学教研员陈霞芬老师和资深教研员邱惠芬老师等名师莅临我校进行业务指导。为加强校际交流,定期组织教师到兄弟单位学习取经,鼓励教师参加各有关单位组织的进修、培训和听课活动,以获取先进的教改信息、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对于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返校后将学习心得体会与同学科教师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
(4)以教育科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教研、科研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每位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高质量教科研论文、课题和教学随笔,并积极向教育刊物投稿。近几年,周艳老师在市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陈莉、罗静晓、朱优跃等老师等论文在区、省、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林艳、周秋艳、金丽丽等老师的论文在区论文比赛中获二、三等奖,张海晶、张维儿老师的的论文获区语文论文比赛二三等奖,姚科威老师的论文《难得西湖寻梦----记“千课万人”研讨观摩会》在区继续教育研究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姚科威张海晶等老师的征文在区培训主题征文比赛中获得二、三等奖,戴君意老师在“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国家级指导二等奖等等。
(5)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指导教师制定自身专业发展的三年规划。既引导教师准确进行自我评价,脚踏实地,又鼓励教师力争上游,志存高远。
(七)完善教学设施,优化校园环境。
牢固树立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学校发展的思想,变后勤为先行,降本增效,开源节流,确保学校中心工作的顺利展开。近几年,我校先后在市“数字化校园”评审中获市级优秀,在区“等级平安校园”建设活动中,被评为4A级平安校园。
(1)三年来,对学校的各功能室(科学实验室、美术室、社团活动室、电脑室、阅览室、心理辅导室、资源性教室、保健室、)进行装修或改建,确保学校各功能室设施齐全,环境整洁。近几年,学校的科学实验室、资源性教室顺利通过区创评。针对学校连廊下雨学生容易滑倒的缺陷,重新修补学校地砖,做好教学楼防漏工程等。
(2)根据学校整体的海洋文化环境打造,积极配合政教处、教务处等部门的各项活动,对校园的走廊、文化墙、一角等进行特色布置,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
(3)加强教师食堂和宿舍管理,努力改善教师食宿条件。将食堂的管理作为校园安全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强对校园食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严格把好食品采购的源头关。加强常见病、传染病的宣传教育,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做好防疫工作。三年来,学校相继被评为A级食堂、透明食堂。
(4)加强校产管理,进一步明确校产管理职责。做到室室有人管、物物有人理,尤其是一些损耗品的领用、登记与核销,与考核挂钩。强化维修管理意识,对学校各项设施设备定期检修,做好保养维修工作,延长使用时间,提高使用效率。
(八)以管理制度为抓手,确保计划高效运行。
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的基本保障,对全校各部门与师生起着约束、规范、激励和引导作用。三年中,学校进一步强化管理制度的建设,包括制度的执行和落实,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加强党支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开展富有创造性和实效性的工作,协调好党、政、工、团各方力量,切实把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我校的巾帼文明示范岗——“瑾瑜岗”在区电子台帐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今年还顺利创建成为浙江省巾帼文明岗。近几年,学校被评为“区先进单位”,学校的工会也被评为“区先进工会”。
(2)中层队伍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校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日常管理,使各种管理日趋成熟、规范。在工作中,既要扎实工作,又要开拓创新;既讲究方法,又追求实效。
(3)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以人性化管理为主,以制度化管理为辅,两者紧密结合。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中去,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更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4)确保政令畅通,维持良好的工作秩序。各部门、各班严格按照校长室统一部署开展工作,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5)锻造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健康发展、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一个年级组,一个教研组,甚至一个备课组的合作程度、协同工作水平,往往就决定了整所学校的工作绩效。学校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师师徒结对等活动,培养了一支团结、高效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