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至26日,鄞州区中小学、幼儿园教科主任教科研能力提升研修班第二阶段的培训活动如期举行。区教科室方亮辉主任、朱佳娴副主任带领区教科室部分成员和全区80余位中小学、幼儿园教科研主任共赴杭城参加了本次培训。
教学月刊社社长,总编辑陈永华老师带来了一场题为《科研强校的实践路径与科研成果的论文转化与发表》的精彩讲座。陈主编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深入剖析了当下教科研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讲座中,陈总编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展示了课题报告与期刊论文的异同点,让参训教师更加清晰地理解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强调了好成果是“做出来”的,要有“做的深度”,兼具“好的外表”。陈主编倡导“让思辨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做科研要精缩“文题”,感知“理念入题”;细酌“提纲”,感悟“思维导航”;深行“教研”,体认“实践赋能”。
浙江省教科院规划办常务副主任沈佳乐老师作题为《教育科研的几个真相:理解与改善》的主题报告。沈主任以“教科研到底有没有用”“教师要不要做科研”“教育科研为什么要写出来”“如何做教育科研”“什么是好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如何有效表达”的灵魂六问串联起整个报告。她引导大家透过教育科研背后的问题意识,确信教师做科研非常有价值。通过对比想、说、写在思维层次上的差异强调教科研要写出来的必要性,并展示好的教育科研质量判断的四个水平维度:已知问题已知答案,未知问题已知答案,已知问题未知答案,未知问题未知答案,还结合具体实例让大家明确如何更好地呈现研究的成果。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主任缪华良老师为大家带来题为《高质量课程育人的思考与实践》的精彩讲座。缪主任具有多年教研员和小学校长的丰富工作经历,他带领大家一起重新认识课程改革,把握课程育人蓝图,牵住“课程核心素养”这一课程育人的红线,向大家分享了杭州凤凰小学建校以来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所付出的努力。“六体合一”的“梧桐树课程”,“三启”“四学”等特色校本课程,还有“任性5分钟”的课程调整、“作业即作品”理念下作业博物馆的开设、“无分”成绩报告单的评价改革等做法都给大家开拓了新的工作思路。缪主任还分享了改进课堂教学实现学科育人,推进教学实施管理等一些有效的做法。报告内容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现场气氛热烈。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所长林莉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重新定义学习:学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的专题讲座。林所介绍了当下教育和孩子未来面对的挑战,鼓励老师们与时俱进树立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在接受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相结合的过程中,发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三大学习理论的作用,努力让学生实现高水平自主学习。林所还分享了目前脑科学研究的最新结论,指出学习是不断探索、挑战,不断向外扩大自己的活动边界、能力边界的过程,也是走出舒适区的过程。她列举了促进迁移的理解、深度学习、关联主义——知识分类、全局性理解和真实性学习等五大学习模型,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学习的本质、过程和方法。
杭州市教科院评估中心主任王曦老师则带来了《以研究为引领教育课题研究的实践》主题报告。王主任简介了自己这些年课题研究的亲身经历,以河南戏剧为喻,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研究的几个要义,将大家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引向了深入。具体从“研究、课题与实践的关系”“研究选题从哪来”“如何开展实践研究”“如何提炼成果”等四方面架构起整个报告。王主任深入解读了实践、研究、课题三者的闭环关系,也让大家明白可以用建构法和反思回顾法来设计好的课题。通过丰富具体的实例让老师们深切感受到优秀的选题应该聚焦核心概念、适当延展、按方案设计——实践展开——实践拓展的思路开展下去、有理论和实际性的提升效能。
教科室还组织参训的教科主任分组进行了研讨交流。时间虽短,干货满满。老师们通过这次高质量的培训更加明晰了教科研工作的价值、方向和方法。大家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更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学深悟透,掌握精髓,将本次培训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课题研究推深做实,努力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同时带动身边的老师们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中来,实现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互促互进,共同助力鄞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鄞州区教科室 鄞州区德培小学孙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