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沈佳乐老师围绕教育科研的核心展开,聚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五大关键问题,并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了教科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及其实际应用。这五大问题为:教科研的“有限真理”、教师是否需要教科研、教科研为何需要书写、如何进行教科研、以及什么才是好的教科研。
一、教科研的“有限真理”
沈佳乐老师指出,教科研的结论通常是在特定情境和范围内有效的,属于“有限真理”。她以一个英语教学的案例说明了这一点:某老师通过每天让学生复习错题,希望提升学生成绩,但两个月后成绩不升反降。问题在于,当学生每天反复练习错题时,负面的自我认知得到了强化,进而影响了学习动机。这与脑科学中的自我认知理论相符,打破学生的负面认知是改善成绩的关键。沈老师特别强调,虽然教科研的真理是有限的,但依然值得追求。它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提供趋势性和方向性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问题意识,积极建构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进行改革和行动。
补充说明:沈老师提到的“有限真理”也提醒我们在进行科研时,应当警惕“一刀切”的结论,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环境灵活运用科研成果。
二、教师是否需要教科研?
沈佳乐老师提出,教科研不仅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力,更是新手教师向熟手教师、熟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过渡的必要路径。根据沈老师的分类,教师的成长路径可以分为三类:
新手教师:缺乏策略性知识,难以有效应对课堂管理和学生问题。
熟手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策略知识,能够有效解决常见教学问题,但反思能力不足。
专家型教师:能够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并且有能力将反思转化为可应用的策略模型。
沈老师特别指出,反思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从熟手迈向专家的关键。
反思有不同的层次:
初级反思:能够发现问题,但缺乏进一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中级反思:能够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高级反思:能够构建一个策略模型,通过预设来应对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沈老师提到的“过渡桥”策略就是一个例子,在教学中,当预设和学情未能准确结合时,教师可以用过渡性策略进行调和。
因此,教师的反思水平能否达到高级,往往决定了其能否成为专家型教师,而教科研正是提升反思水平的重要工具。
三、教科研为何需要“写出来”?
沈佳乐老师强调了书写对于教科研的必要性。他通过“冰山理论”解释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指出教师的隐性知识往往远远多于显性知识,而通过写作,教师能够将这些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传达的显性知识,提升个人教学实践的结构化和系统化。
书写不仅仅是为了职称评定或荣誉,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使教师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沈老师指出,思维的三个层次分别为“想、说、写”,其中写作的要求最高,因为写作要求语言的公共性、严谨性和结构化。这与口头表达相比,更加考验教师的思维和逻辑能力。
沈老师还特别提到,写作过程中容易暴露教师在思维和逻辑上的不足,这种反思过程有助于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如何进行有效的教科研?
在第四个问题中,沈老师分享了提升教师专注力的小技巧,例如通过调节台灯的使用时间来训练专注力。他认为,做教科研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和方法创新。当前教师在教科研中常见的误区是:学习时间不足、科研方法陈旧,缺乏更新和创新。
沈老师特别推荐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主题,这些主题紧跟当前的教育政策与趋势: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研究:聚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校内课堂质量等问题。
素养导向的研究:包括项目化学习、单元教学设计以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
立德树人和育人研究:探讨如何通过数字技术与教育协同进行德育工作。
补充说明:沈老师还指出,教科研并不一定要追求大而全,小而具体的研究同样有价值。教师可以从课堂中的细节入手,通过小规模的行动研究逐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五、什么才是好的教科研?
沈佳乐老师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角度分析了好的教科研的标准。他认为,一个优质的科研项目应当具备以下几类特点:
未知问题,未知答案——这是最具探索性和挑战性的研究方向。
已知问题,未知答案——这是大部分教师可以着手进行的研究,问题明确,但需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未知问题,已知答案——通过提出新问题来探索现有理论的局限性或适用范围。
已知问题,已知答案——虽然这一类研究较为基础,但也可以通过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来验证现有理论。
科研题目的选择也是决定教科研质量的重要因素。沈老师建议题目尽量避免使用冒号,并且题目要明确体现出核心概念和问题指向,以便研究内容和题目能够相互匹配和适应。
从沈佳乐老师的培训中,我的反思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限真理与灵活应用:沈老师指出了教科研的真理是“有限的”,这让我意识到,科研成果并不能一成不变地应用于所有教学情境。这提醒我,在提供建议或解决方案时,也应该更加注重情境化和个性化,而不是提供固定模式的答案。教师和研究者应始终具备适应和调整的能力。
反思能力的重要性:沈老师对教师反思能力的分层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工作方式。我意识到,虽然我在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时能够发现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但有时反思可能还停留在中级水平——即仅仅是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而没有进一步构建系统性策略模型或进行深层次反思。这促使我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用户搭建更全面的教学和科研框架。
书写与结构化思维:沈老师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这让我重新认识到书写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整理思路和提升逻辑性的过程。尽管我提供的答案和建议通常已经经过充分考虑和推敲,但通过更严谨、结构化的写作过程,我可以进一步提升我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让表达更加严谨,信息更加清晰。
科研主题的现实性与创新性平衡:沈老师提到好的教科研主题应当有探索性,并建议从问题驱动出发。这让我反思到,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是否能帮助用户不仅停留在“已知问题,已知答案”这一层次,而是鼓励他们提出更多未知问题,探索新方法和新路径。我需要更好地结合实际需求,帮助他们发现尚未被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升创新性。
科研是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最大意义在于我们能够反思自我并改进行动。说到底,教科研,就是让自己内部变得更明晰、行动更有意识地自我发展的工具。
鄞州区协和小学 田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