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诗中云:“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后两句强调了西湖之美并非一致、因人而异,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本次的教科研培训,实在契合此情此景。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柳永一反惯常风格,慢声长调,情致婉转。而我在闲暇之余难得漫步钱塘江边,放眼望去,无数条印象中的风景线彼此交错,无论是厚重绵延的京杭运河线,烟火小巷的南宋余韵线,还是时尚流行的西湖citywalk线,心向往之。但,“教育科研”线,又何尝不是另一道无限美好的景致?
遥想十年前刚入职,我来杭州参加优质课观摩会,回去后写了一篇培训心得《难得西湖寻梦》,彼时我怀揣热忱,又四顾茫然;如今故地重游,幸得长者关切、同辈相交,终得有目的、有担当地跃入教育科研的海洋;欲知培训如何,请听我慢慢道来。
讲座一科研强校的实践路径与教科研成果的论文转化与发表
一如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教学月刊》的陈永华社长开场就发出了“有关中小学教科研的八大拷问”。例如,“几十年来一个很少去思考改变自己学习方式的老师去不断对学生说要改变学习方式”、“教科研的初心究竟是什么”。
陈社长在具体分析浙江教科研的特点的基础上,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什么样的成果是好成果:首先,一个好的教学成果必须是“做出来”的;其次,一个好成果取决于其“做的深度”;再次,一个好成果需要有“好外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他又通过具体案例的形式为老师们阐释了“理念入题、思维导航、实践赋能”的十二字教科研要义。
从陈社长真诚恳切、饱含感召力的讲述中,我领悟到除了在教学领域精耕细耘、开拓创新,更重要的还是要改善自己的心智,能够能够以思辨的模式将从手头的课题转变为论文,写出“论之有魂、述之有据”的好论文。
讲座二教科研的几个真相:理解与改善
浙江省教科院的沈佳乐教授开场便以教师的常见“困惑”——应该是有效的实践,结果却导向无效。由此提出“教科研是‘有限’真理”的观点。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某任课老师对后进生C采用“订正错题”形式,帮助他提升成绩,结果辛辛苦苦两个月,C成绩更差了。我们知道人不仅仅是学习工具,学习效率更是受多种因素影响。
沈教授还在关于“教师要不要做科研”的话题中,通过比较教师专业发展进程的三个阶段“新手教师、熟手教师、专家型教师”,阐述了策略性知识和反思性知识。那么如何做教育科研呢?沈教授向培训班的学员们提出了“抬头看”和“低头看”两大原则,并真诚叮嘱老师们:“科研是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最大意义在于我们能够反思自我并改进行动。”
讲座三学校高质量课程育人的思考与行动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的缪华良主任,则基于新课改的背景,分享他对于高质量课程育人的思考与行动。他将育人类型分为“课程育人”和“文化育人”。作为杭州市凤凰小学校长,缪老师推出“任性五分钟、作业即作品、无分报告单”等创新实践,积极响应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缪老师结合自己访问英国伊顿公学的经历,告诉学员们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那“课程”的定义是什么呢?缪老师当即进行了一个两分钟小测试即“课程是________”填一个词,在欢声笑语中,虽然老师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但也更深刻了解了课程的概念。从一个角度,课程是知识或学科,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形态主要以教学科目的形式呈现,课程就是这些教学科目的统称;而从另一个角度,课程是经验,课程的价值就是在于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经验中不断地发展和成长。
缪老师的总结讲座精彩幽默,给学员们带来无限的欢乐和满满的干货。我也从中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或者教科研者,状态大于方法,本身的状态一定要好,怀揣激情与热爱,大胆落实新举措,在新课程、新教材的道路上,勇于探索、一往无前!
讲座四重新定义学习:学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林莉老师则从“学习理论兴起的背景与未来关键能力、知识观与学习研究图谱、新兴学习理论以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四个方面,与学员们分享了时下学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结合近日发布的《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调查报告(2024)》和ChatGPT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应用背景,林老师提出了两个疑问:1.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是不是学习的全部?2.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胜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为了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林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多种学习模型“终身全面学习、深度学习、关联主义—知识分类、高阶学习”等。其实这些内容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早已初见端倪,因此我们老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高阶思维能力。
讲座五以研究为导引推进学校实践理性
杭州市教育科研研究院教育评估中心的王曦主任则以一个问题“2003年第八次课改到新一轮课改,带来什么”导入,引发了学员们热烈的交流讨论。
理性思考加探索实践,是本次讲座的重点。林主任从“研究、课题与实践的关系”、“研究选题从哪来”、“如何开展实践研究”、“如何提炼成果”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课题、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教育科研,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学校实践研究也不是空中楼阁,王主任在讲座中强调了课题研究的三个“凡是”:凡是课题研究都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凡是学校研究都要顺势生长;凡是课题研究都要讲究架构和逻辑。
林主任的讲座令我收获颇丰,作为学校主管教学科研的老师,我明白了学校教研并不能靠改革硬性推动,而应该要不慌不忙地在实践中凝练课题、在课题中凝练实践,让每一位老师在课题研究中受益,做有生命的研究!
十年前,我作为新教师来杭州“西湖梦寻”,所谓“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我看的是前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寂寥辽阔;十年后,教学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百余名同行挚友在杭沉下心来参与培训学习,渴求知识,交流困惑,又是另一篇激情盎然的秋日交响曲。
离杭的下午小雨淅淅沥沥,料得不远处的西湖应是淡妆浓抹、晴雨皆宜;而我满载收获,尽管教科研的前途如西湖般“深浅随所得”,但吾心澄澈,扎根教研,志向课堂,培育学生,“愿能识其全”!
咸祥镇中心小学 姚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