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题为翼,逐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之旅

教科主任培训班学习心得之六

作者:鄞州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日期:2024-10-29   来源:鄞州教育网

2024年9月,我圆满完成了《游在家乡路上,大思政视域下小学寻根式研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报告,并提交了市级基础教育成果奖的申请。随着最后一个字符的敲定,我手中紧握着经过无数次修改的研究报告,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激动。八年的课题研究历程,此刻在我的脑海中缓缓展开。

第一阶段:蹒跚起步,略见成效

2016年5月,校教科室主任胡老师向我下达了任务,邀请我参与区第一届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专项个人课题申报。面对这一挑战,我内心充满犹豫。尽管已有近五年的工作经验,但我对课题研究领域一无所知,总觉得它遥不可及,非我所能轻易涉足。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认为自己无法胜任。然而,胡老师洞察了我的顾虑,并耐心地表示愿意指导我。在她的鼓励下,我无法退缩,于是鼓起勇气接受了这项挑战。尽管感到力不从心,我还是开始了在教育科研领域艰难的起步。怀揣着希望和憧憬,我凭借对工作的热情与执着,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

当时的我,对课题立项报告的撰写一无所知。于是,我向胡老师借阅了她撰写的市立项报告,仔细学习并借鉴。我逐渐明白,立项报告的目的是向专家展示我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研究计划,以获得他们的认可。那么,我应该选择哪个研究方向呢?我思索着,既然要研究,就必须有所创新,尝试那些尚未广泛开展的研究。恰巧,几个月前我参加了市、区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目睹许多教师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确定环节。我想,既然思维导图能用于主题确定,那么它同样可以应用于方案设计、中期交流和总结展示环节。说做就做,我模仿上课教师将主题确定与思维导图结合的教案,自行撰写了一套方案设计课的教案,并发现它同样适用。随后,我又将中期交流课和总结展示课与思维导图结合,发现这一方法是值得探究的。于是,我将我的想法付诸实践,模仿胡老师的市级立项报告的特色,并结合个人课题的特点,撰写了立项报告。

令人欣喜的是,我的立项报告竟然被市里接受立项了。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这是我人生中首次撰写课题,竟然能在市级立项;紧张的是,既然已经立项,那么最终的结题报告必须认真撰写。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特别专注于听课和研究。我深入分析了其他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案例,并亲自尝试授课,保留了合理的内容,同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改进。我不断地磨练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令人振奋的是,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的研究报告荣获市个人课题一等奖。这不仅给了我巨大的信心,还让我意识到自己能够撰写课题,并且能够做得很好。在撰写课题的过程中,我将我的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显著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努力的激励。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初步的理解,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学科领域的大门。我带着好奇和期待,逐渐深入这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学科,开始了我的教育探索之旅。同年,我还荣获了2017年鄞州区第二届小学课改展评活动综合实践学科一等奖,鄞州区第二届小学“学为中心”生动课堂教学设计比赛综合实践学科二等奖,以及区教坛新秀三等奖。

第二阶段:稳步探索,热情倍增

2017年5月,我收到了一项通知:学校计划开展后塘河的探究项目,并需要一位负责人来策划整体活动并担任主要撰稿人。我立刻被选中,承担起这一责任。相较于我之前独立完成的市个人课题,这次的任务对我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由于校长亲自指派,我感到无法推辞。尽管接受了这项任务,但我感到压力山大,连续几个夜晚难以入睡。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决定向专家寻求帮助。在面对挑战时,我首先想到了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李维老师。李老师对后塘河的历史价值、灌溉功能、水位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关键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与我共同制定了四条研究路径。遵循这些研究路径,我们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后塘河与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

与以往独立撰写课题不同,这次我得到了学校团队的大力支持。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撰写课题,还包括规划整个活动,每月安排具体事务,制定教师教案、学生成果展示、新闻报道、宣传片制作以及启动仪式等。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完成了关于后塘河的研究。该课题旨在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培养他们的探究和实践能力。经过不懈的努力与探索,该课题最终荣获市二等奖。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热爱也日益加深。我开始深入探究这门学科的奥秘,不断挖掘其潜在价值,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趣的学习体验。在那两年中,我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飞速提升,荣获区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一等奖、区教坛新秀二等奖,并有两篇论文获得市三等奖。

第三阶段:深度钻研,师梦渐圆

2021年8月,我从总务处副主任转岗为教科室副主任。当时,学校正在创建融创课程,旨在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融合为学生课程,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成“文、理、哲、技、游”五大领域的课程体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我被委以全面负责“游”课程的重任,并推进相关课题研究。

我们如何推进这一课题呢?经过几次课题研究,我们已经基本理清了研究思路。

(一)项目化推进

起初,我们延续了“后塘河”课题的研究,将游学活动与项目化学习相结合。我们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设定了立足本地、拓展市内、放眼全国的“三阶”研学目标,并设计了生态之旅、文化之旅、改革之旅和传承之旅四个模块。通过创新的“试学”“共学”“研学”“展学”四环节游学流程,我们优化了游学活动的教育价值。

(二)内知外行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内知”到“外行”的过程。因此,我们将这一学习过程应用于学生游学的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内省、辨识等思维方式深化内知,通过调查、整理等方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内知”与“外行”相辅相成,实现了知行合一。

(三)大思政视域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在大思政视域下开展寻根式研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增强他们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结合每周一次的游学课程和游学节活动,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大思政视域下的小学寻根式研学实践。我们根据家乡景点的特色,充分挖掘地域资源,从人文民俗、自然生态、红色传承和活力发展四个方面出发,规划了寻根之旅,解决了思政教育中“空间受限,缺乏‘大资源’”的问题。三年的实践成果,先后在《学习强国》《甬派》《现代金报》等媒体上报道了40余篇,“宁波研学旅行”平台也专题展示了“我爱吾乡——带上思维去游学”的研学成果;我们与浙江大学智能研究中心合作,探究研学旅行与项目化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人工智能学习的开发实践;宁波市研学旅行专项工作会议、宁波市精品课程观摩活动等多次在我校举行,鲍书记也在市级活动中多次分享研学课程的经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市研学旅行委员会、市地方课程等领导也先后来校调研研学成果。课题成果荣获市教育局颁发的2022年度宁波市研学旅行专项课题一等奖(全大市仅3家,小学仅1家),《游在家乡路上——小学研学旅行课程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研究》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任学宝主任为我们作序。《吾思吾辨·三字经》在宁波出版社出版,《带上思维去游学学生活动手册》即将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些年,我的成长与这个课题同步,我被评为市教坛新秀,鄞州区第六批学科骨干教师荣誉称号,指导的学生游学成果荣获浙江省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优秀成果。可以说,这个课题让我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016年至2024年,我已投身于课题研究长达八年。这八年,不仅见证了我课题研究的深化,也标志着我在学科能力上的显著提升。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辅相成,教学经验的积累又进一步丰富了我的课题研究。正是依托于课题研究的翅膀,我得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追寻教育梦想。展望未来,我将继续不懈追求,致力于成为一名杰出的研究型教师。


                                            五乡镇中心小学  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