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中小学、幼儿园教科主任教科研能力提升研修班的培训活动已落下帷幕,但思考和回味仍在延续。比起之前更多次经历的语文学科培训,我认为这样的培训机会更显珍贵。思想的开拓,思考方式的启迪与引领,为我们打开了教科工作乃至人生的广阔视野。这是一场美好而难忘的遇见!
一、保持专业姿态,“执照上岗”才有底气
正如所有开车上路的司机都必须考取驾驶执照,才具备“上岗”的专业资格。专业是安全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反思自己日常的教科研究工作,很多时候只是凭着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美其名曰的工作经验,还有从别人写的文章得到的一些借鉴,在漫漫的教科研之旅中摸索前行。常感慨自己理论不够,底蕴不深,写起来捉襟见肘,难以搭建起美丽又严谨的“课题大厦”,常会在教科研的路上经历迷茫、孤独和痛苦……
教科人需要对教科工作的理解和重审。沈佳乐老师以关于教育科研的灵魂六问串联起整个报告,她引导大家透过教育科研背后的问题意识,确信教师做科研非常有价值。教科人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俞冬伟老师《基于逻辑思维的课题研究设计与成果》带给我们思维严谨缜密、框架图清晰具体、阐述有理有节的方法和启示。教科人需要具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视角,鲁焕清老师的《红楼梦:以小见大的典范》让我们通过书中的小细节看到社会、文化、人生的大观,也启迪我们选好小的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大的意义和价值。教科人需要合理提炼和呈现研究成果,陈永华老师的《科研强校的实践路径与科研成果的论文转化与发表》让我们感悟做科研要精缩“文题”,感知“理念入题”;细酌“提纲”,感悟“思维导航”;深行“教研”,体认“实践赋能”……
本次培训关注参训老师们的真实需求,给大家实实在在的示范和引领。凝聚省内教科研工作专家们多年研究成果的智慧分享,为我们这些学校的教科主任们从业“执照”注入了底气和力量。
如果要让教科研工作变得轻松有效,教师就必须更专业,更密切地关注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更深入地研读和落实新课标,更扎实地推进教育教学实践,更积极地了解当下最新的科研热点,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AI工具。培训有前沿的理论,有接地气的实践案例引领教科研工作,值得我们借鉴和品味。我想,这些所获肯定会慢慢地融入我们的实际,慢慢地改变我们的工作状态。
二、享受静心阅读,保持一种古典心境
这次培训,有位专家在精彩的讲座中分享了他的阅读经历,他就是杭州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主任缪华良老师。缪老师有着多年教研员和小学校长的丰富工作经历,不同角色间的切换,每一种都可以做到如此优秀。他长期坚持阅读四类书籍。学科本位的,纵贯小初高整条线的学科教学类的,教育研究类的,教育信息类的。每年缪老师都会订阅十几种杂志……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惊羡成功者头上美丽的光环,却看不到他们背后无数浸透汗水的足迹。我们常仰望专家学养扎实全面,理论功底深厚,羡慕他们出口成章,其实看得见的是水平和风范,看不见的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背后的学习、积累和努力。缪老师工作肯定比我们忙,压力也更大。我想肯定有无数个夜晚,缪老师在灯下阅读和学习到深夜。他站在台前,就能感受到一种气质,那一定是大量的、深入的阅读带来的涵养和风度。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都在变快,很多时间我们深感灵魂赶不上匆匆赶路的脚步。很多时候,我们对阅读少了学生时代的宁静闲适,多了不少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扪心自问,细数过往,还是常常会怀念那些经常看书的日子,那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自己都能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当日常琐细的工作渐渐消磨我们工作的激情,当渐行渐远的青春平添我们的职业倦怠,有时当日常教育教学种种不可改变的现状让我们感到无奈,有什么能让我们始终保持初心,披荆斩棘,坚定而执著地走在通往幸福教育人生的路上?人生本不容易,书却因博大精深润泽着我们的生命,她会冲淡工作的烦恼,缓释竞争的压力,让我们浮荡的灵魂渐归平静。让我们放慢匆匆赶路的脚步,带着一种古典的沉静的心情对待学习,享受阅读,我们才可能一直都在路上,永远保持着时尚、鲜活和生动,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人生才会更加圆满!
三、坚持学习反思,积蓄能量勇敢前行
学习是个永恒的话题。林莉老师的专题讲座《重新定义学习:学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将大家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引向了深入。其中有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学习是不断探索、挑战,不断向外扩大自己的活动边界、能力边界的过程,也是走出舒适区的过程。”
在今天这个科技高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未知的世界,不要等别人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才去体验。有时需要在向远方挺进的旅程中尝试着去做,去勇敢拥抱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美丽的风景。这也让我想起自己那次写三字经课题结题报告的经历。
我们这个课题当时已有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但要说理论高度,真不好提炼。课题先后邀请几位专家来指导,但怎样统领和提炼,大家都觉得遭遇了瓶颈。后来一位专家的提点让课题有了方向,但要将想法和理念变成具体文字的过程并不简单,尤其是课题整体框架的梳理和确定。那几日焦灼不安,要将“环境——课程——活动——教学——评价”这几个关键词包裹上理论的外衣,每一块内容都要紧扣 “自主学习”,谈何容易。后来只能硬着头皮想,在课题组小伙伴们共同的碰撞讨论下,框架总算理了出来。
网上关于《三字经》校园化的研究甚少,没有思路的时候,就在区教育网“科研推荐”里找同行的结题报告,一份份打出来阅读,寻找可借鉴之处。这个过程,帮我打开了很多思路。
从觉得不可能,没头绪到写出上万字的报告,这段经历都是在自己未知的领域里爹打滚爬。不断尝试的过程让我学到了不少。如结题报告尽量图文并茂,标题尽量“夺目”,要有读者意识。字数超规定不要愁,把表格变成图表,就可少计些文字。每块内容先出示一个示意图,再进行简介,然后例举典型做法,最后总结提升。成效尽量用数据、统计图、实例论证,更有说服力……
过程中有酸楚、苦涩,更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惊喜。感慨自己也和课题一起成长着。前路渺茫时,不言放弃,沉下心不断学习思考,一次次去尝试新的出路。路上时而顺利,让人信心满满,时而磕磕绊绊,让人寸步难行。学着正视这些过程中的必然,更添了几许沉静。继续不断思考,彷徨困顿时总有新的通道出现,前方的风景召唤我们继续前行……
“不为彼岸只为海”,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像课题研究的经历会遭遇瓶颈,陷入迷茫。坚守住初心,在今天这个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的时代不断去学习和思考,就可能望见远处的风景,收获意想不到的美好。
培训学习的时光太匆匆。这一站的遇见,我们的科研视野在倾听、碰撞中变得更开阔和畅达了。教科研工作不易,需要我们以更专注的姿态不断学习,不断丰实自己,不断让自己变得更专业。感谢精心安排的培训内容,让我们又体验了一段值得回味的学习经历,就如秋日暖阳般美好、难忘!希望能将每次学习作为新的起点,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不断提升……
潘火街道德培小学孙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