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有高质量得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近年来,鄞州区教育局秉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理念,紧盯关键环节,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搭建教师队伍建设的“四梁八柱”,为高质量教育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今年上半年,鄞州区新评市级以上名特优教师42人,数量名列全市首位,其中正高级教师4人、省特级教师6人、市名校长5人、市名班主任5人、市骨干校长6人、市骨干教师16 人。6人被市教育局推荐参评省特级教师,全部获评。另外, 新增市优秀思政教师4人、区劳动模范2人。
一、以高站位思想教育,筑牢信念信仰“支撑梁”
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站稳政治立场,建强全系统29个党总支和195个党支部,通过理论学习、走访调研、教研活动等,夯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提升干部和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强化“教育姓党、姓公”的政治认同。践行初心使命,组织系统初心大讨论,提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鄞州教育人初心和“专业、专注、敬业”的鄞州教育人精神。2021年累计派遣赴新疆、吉林、衢江等地长期支教教师24人,名优教师送教400余课时,结对帮扶学生120名,捐赠钱物250万元,谱写了鄞州教育人的无疆大爱。培树身边典型,开展“树师德·提师能·铸师魂”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完善师德考核办法,表彰先进模范教师,全面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支教奶奶”周秀芳获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35名教师获评省市各级先进,涌现出了“六年如一日为留守儿童举办公益暑托班”的周妙亚老师、“抱着残疾儿童上体育课”的叶挺老师等感人事迹。
二、以高标准专业培训,筑牢教师素养“基础梁”
着眼校长教师队伍整体提升,构建“领头雁+群雁飞”培养体系,锻造教师队伍过硬的业务素养与实践能力。持续推进“领头雁”工程,通过组建校(园)长、书记学习共同体,创新校(园)长、书记学习研修模式,促进校园长、书记专业发展,培养一大批品德修养高尚、思想理念先进、管理实绩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管理人才,近五年已自主培养市名校(园)长26人、市教育管理名家5人,浙派名校长培养对象10人,长三角名校长培养对象6人。持续推进“群雁飞”工程,由名校(园)长、名教师、名班主任领衔组建“三名”工作室,带领一大批青年校(园)长及教师专业成长,目前已组建100多个名师工作室、50多个名优班主任工作室,近五年已自主培养正高级教师23人、省特级教师10人、市名师16人、市名优班主任22人、市学科骨干教师30人、省教坛新秀13人。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发挥名优教师在教学、教研方面的攻坚骨干作用,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作业分层改革、导师制、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等重点改革工作,推动教师在教学一线实践中成长,先后承担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现场会、省课程育人现场会、省作业改革现场会等,10余项课题被立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7项获评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三、以高规格政策支持,筑牢教师成长“保障梁”
研究制定一系列保障教师福利待遇、民主权益等的政策文件,保障教师快乐成长、幸福工作。深化“绩效分配”改革,以“师德第一、强化一线、突出实绩”为原则,推进绩效工资分配改革。坚持收入分配向班主任和一线骨干教师倾斜,向教育业绩突出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和农村学校教师倾斜。从学校绩效工资总额提取12%-15%设立校长奖励基金,扩大校长对一线优秀教师绩效分配的自主权。营造关心关爱氛围,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优先保障教师待遇,中小学教师近五年人均收入增加4.76万元,增幅达42%。鼓励教师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落实教师体检待遇,将教师体检标准与公务员平齐,达到男900元/人、女1050元/人,建立教师体检绿色通道,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作用,100%学校组建了教师俱乐部或文体社团,保障教师年人均2000元工会活动经费,丰富教师业余活动内容。保障教师民主权益,出台《进一步加强教师关心关爱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健全教师代表大会、校务理事会等组织建设,强化民主决策,尊重教师的民主权利,保证教师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充分保障教师待遇。
四、以高要求纪律约束,筑牢师德师风“关键梁”
有铁一般的纪律,才有铁一般的队伍。只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才能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严抓工作作风。出台《中小学校中层干部管理指导意见》《教师考核指导意见》《不合格教师退出岗位暂行规定》,严格管教治教。由机关干部带头,推动全系统“五问五破塑变革、五比五先铸首善”作风建设专项行动落实落地。严肃师德师风。修订《鄞州区中小学从事有偿补课等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对参与有偿家教的教师予以不同处分,学校降低考评等次。建立违反师德“一票否决”制,严肃查处体罚学生、收受家长礼金等行为。严管政纪政风。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围绕工程建设、招生招聘、食堂采购、公务接待、办公用房等敏感领域,利用微巡察、派驻检查、“正风肃纪”督查、经济责任审计等多种形式,加强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