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日报]上下学高峰 这些学校周边为啥不再堵
作者:鄞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8-11-07 来源:鄞州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每到上下学高峰,不少学校周边道路就成了堵点,家长愁、学校忧,如何才能解决接送孩子带来的交通烦恼?
今年,区教育局联合区交警大队、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结合学校实际,挖掘空间,利用时间差,创新精细化管理模式,推出“治堵十法”,对上下学期间的校园及周边综治环境进行组合创新和整改。
1.现象:学校周边道路普遍易堵
上周五13时40分,贸城西路万达段从西往东方向整段堵塞。为通过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北门附近短短100米道路,记者的车开了5分钟。
造成道路堵塞的原因是路面两侧都停满了车,仅剩一条单车道可缓慢通行,且不时有车辆靠边停车。这些停靠的私家车都是家长开来接孩子的,此时还没到放学时间,校门还紧闭着。
上下学期间,校园周边道路停满接送车辆是许多学校的常态,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现象也成了日常风景。对此,不少学校都曾花大力气整治,但要治理好却不容易。
“学校周边交通拥堵曾是困扰我们的大难题。”鄞州区第二实验学校校长章国明说,第二实验学校有三个校区,其中西校区的上下学问题以前最让他头痛。接送学生的车辆见缝插针停在路边,有时甚至占据半幅道路,不仅严重影响交通,还有安全隐患。
“我们建校16年,前15年,管理上下学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疲惫的状态。”章国明说,一到放学时段,家长们特别喜欢挤在校门口“抢人”,西校区有近千名学生,放学铃声一响,大量家长往门口冲,不仅踩坏了学校两侧的人行道砖,还多次引发家长被挤下人行道摔得头破血流。为此,学校今年痛下决心花大力气整治上下学拥堵。
今年9月新学期一开学,鄞州区第二实验学校西校区门前新增了一片彩色区域:校门前的黄色网格道路是禁停区,校门两侧的蓝色人行道上除了设有学生绿色通道外,还划了红线、黄线设置成班级等候区、家长等候区、机构等候区等不同功能区块,画着卡通图案的红绿两色圆形隔离桩将车辆隔离在校门两侧。
“划线以后,让大家监督大家,一起守规则。”章国明说,这些整治措施是学校与综合行政执法和交警两个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功能区块的设置不仅实现了人车分流,还解决了校门口拥堵和安全隐患。使用两个多月以来,学校周边环境整洁了,道路通畅了。设置之初,还有一些家长在禁停区停车,被值日的师生记过几次车牌和学生扣分后,这种现象就消失了,目前家长都非常遵守上下学新规则。
昨天上午7时40分,记者在第二实验学校西校区校门前看到,桑田路的交通井然有序,学生们陆续通过人行道进入学校,送孩子上学的私家车在桑田路靠边下车点与学校前的禁停区保持了一定距离,而在桑田路与通途路路口,交警还为接送孩子的家长设置了划线车位,并设了一块“即停即走”的标示牌。
当记者询问一位在通途路停车后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多走了200米路会不会浪费时间时,家长的答复是:现在交通情况比较好,送孩子比以前更省时。对于整治后的校园周边道路情况,章国明依然有点不满意:“肯定比原来好多了,但还不完美,如果能建一个地下接送系统就更好了。”
2.样本:学校千方百计破难题
章国明所提到的地下接送系统在鄞州区最早的应用学校是2016年迁建的德培小学。德培小学主校门在百宁街,前天15时30分是放学时间,校门口却没有接孩子的家长,而在沧海路学校东侧的地下通道入口,一辆辆私家车鱼贯而入,通过地下停车场接到孩子,再从位于永达路的学校北门离开,形成一个交通单循环。
由于人车分流,车辆在地下通道单向通行,即停即走,最快3分钟就能把孩子接走。地下停车场还设有一个2000平方米的等候区,两边设有两排座位,还有供学生等候家长期间做作业的桌椅,挂在墙壁上的液晶电视滚动显示着各班级离班信息。全校1500余名学生分三批离校,每批相隔15分钟,确保错峰出行。
学校负责人说,德培小学老校区的校门在沧海路上,前后各有一组交通信号灯,上下学接送孩子的车辆和家长常常把校门口堵得水泄不通,交警部门每天派出4名协警疏导也无济于事。破解校门口拥堵,德培小学从新校区规划之初就开始了,启动地下通道接送孩子,彻底解决了学校周边道路的拥堵问题。
但地下接送系统涉及提前规划和投资较大等问题,只是少数建有地下车库的学校的选择。一些老学校,只能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来缓解交通压力,比如镇安小学就采用了与交警互联共导、成立家长义工团、设置家长等候区、错时错门放学、严格人车分流等多种方法。
昨天15时30分,记者来到镇安小学查看放学情况。虽然还没到放学时间,但学校两侧的家长等候亭与隔离区早已等满了翘首以待的家长。
镇安小学所处的王隘路是由南向北的单行线,东侧是停车位,道路非常狭窄,且相邻一个路口就是华师大宁波艺术实验学校西校区,两所学校经过协商,共同实施错时上下学,但交通压力依然很大。
“学校围墙向内退了3米,为上下学开了5个门,每天上下学的工作人员配置是两名交警、一名公安、4名保安、若干教师和家长义工。”镇安小学副校长陈洁说,学校有1422名学生,上下学时人流量大,为做好校园周边治堵工作,校方想尽了办法。
镇安小学的校门两侧建有一个近20米长的半封闭文化长廊,不仅能遮风挡雨,还有长椅供人休息,这是学校主动退墙3米的结果。陈洁说,这个长廊不仅能让家长躲避风雨,还能让等候公交车的乘客有个临时落脚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能把学校周边的拥挤状态变成有序的等待。长廊一侧还开了一道小门,与“四点钟学校”教室无缝对接,形成“四点钟学校”专属等待区,这样家长就无需集中等候在学校正大门,为家长能准时接到孩子提供了便捷。
镇安小学鼓励家长绿色出行,尽量不开机动车,并在早些年就实行了人车分流,为车辆出入开了两个门,为学生放学开了3个门,且实行错时放学:一年级15时40分从侧门出,二年级15时40分从正门出,三到六年级15时45分再从正门出,“四点钟学校”的学生则从长廊小门出。
15时45分,记者在侧门看到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陆续列队走出,队伍由路队长举班旗带队,班主任把这些孩子带至指定放学区域,由家长接回。家长还没有到的孩子则在长廊等候。每放一个班级,学校保安就把“放学”的标签放在该班的名牌下。在正门,记者留意到,护苗队义工家长非常尽职,高年级的学生列队时还根据各自的回家路线左右列队。
整个放学时间持续了20分钟,其间,虽然学校周边人行道与隔离栏外都是人群,但王隘路机动车道的交通几乎不受影响。
3.举措:推“治堵十法”
一直以来,为缓解学校周边交通压力,教育、交警、综合行政执法陆续推出不少举措。在采集了各家所长之后,区教育部门今年向全区学校推出了“治堵十法”。
方法一:人车分流。对学校多道大门或单门进行改建,对车辆与人员实施分隔通行。
典型学校: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宁波艺术实验学校、宁波七中、鄞州实验中学、白鹤小学、李惠利小学、行知实验小学、镇安小学、东柳小学等。
方法二:错时放学。对不同年级段实行错时放学,并严格执行;班主任将一周内每天放学时间通过校讯通、QQ群、微信群等途径告知每位家长,避免所有家长在校门口集中等待,方便家长准确准时接到孩子。
该举措已覆盖全区。
方法三:“多门”放学。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出入校园的通道,在放学高峰期间通过合理安排,有序组织学生使用多条通道离校,有效分散校园周边交通压力。
典型学校:鄞州实验中学、镇安小学、新城第一实验学校、李惠利小学、黄鹂小学、朝晖实验学校。
方法四:地下智慧接送系统。对新建学校或已有地下停车场的学校进行学生地下智慧接送,把停车场划成家长机动车停车区和家长等候区两大块,实现车流、人流出入口分道,所有接送全部在地下完成。
典型学校:德培小学。
方法五:校门口两侧设置“单边硬隔离”。中心城区学校主路口大多面临城市主要道路或小区主道路,通过学校正大门两侧增设单边硬隔离(机非隔离栏),有效缓解上下学期间校门口的交通压力和提升校门口开阔度等,确保师生和接送家长的安全出行。
典型学校:镇安小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宁波七中、行知实验小学、李惠利幼儿园新都园、江东实验幼儿园、曙光中学、鄞州第二实验小学等。
方法六:校门口设立“即停即走”接送区。联合交警部门实地调研、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已有场地,在学校周边空地划定临时停车位和停车带,并在学校主入口马路上方设置超时违停抓拍系统,对违停、长停实施抓拍,督促接送家长做到有序停车、文明停车、即停即走。
典型学校:春晓中学、曙光中学、宋诏桥小学等。
方法七:校门口两侧设立“平安绿色通道”。在校门口两侧的人行道增设硬隔离栏,在人行道上用色带划分学生等候区、家长等待区、绿色通道区,并在对应的区域里标上图案。上学时学生从两端隔离栏末端进校,放学时按年级依次通过人行道近端进入指定区域,不在正门直接进出,便于家长有序接送。
典型学校:四眼碶小学、鄞州第二实验小学(东西校区)、江东实验幼儿园日月园、江东中心幼儿园东海园、行知实验小学等。
方法八:校门口两侧设立“温馨等待长廊”。有条件的学校在校门口两侧建造了半封闭文化长廊,长度30米到50米不等,通过长廊进出学校,切实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
典型学校:镇安小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
方法九:学校周边空地划定临时停车位和停车带。联合交警部门实地调研、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已有场地,在学校周边空地划定临时停车位和停车带,同时督促接送家长做到文明停车、即停即走。
典型学校:鄞州第二实验小学所在通途路辅路南侧、春晓中学所在沧海路两侧、宋诏桥小学周边的麦德龙停车场。
方法十:校门口家长志愿者实行“一护二导三提醒”。切实发挥以学生家长、教师为主体的“交通志愿者服务大队校园中队”作用,以“一护二导三提醒”的方法做好上下学护导工作,以大手牵小手搭建安全屏障。
典型学校:江东中心小学、堇山小学、东湖小学、宋诏桥小学等。
4.观点:治堵还需多方配合
纵观“治堵十法”,主要还是对时间、空间以及硬件设施设备进行优化调整,用较少的成本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借鉴、可复制。
不过,采取的措施再多,由于学校周边道路拥堵问题涉及面广、成因较多,要彻底解决难度依然很大。每所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又各不相同,解决时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目前,鄞州区已对能改造的校园进行优化,有些校园因为先天条件限制还无法优化。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解决学校周边道路拥堵问题,还需多方配合。也就是说,有关部门、学校、家长和学生乃至广大市民都要履行好职责、发挥好作用。
《鄞州日报》2018年11月07日http://www.cnepaper.com/yzrb/html/2018-11/07/content_74542_4564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