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课堂之力,“源”生活之心
——记鄞州区小学《道德与法治》青年教师课例研究小组第2次活动
作者:小学品德教研 发布时间:2018-05-30 来源:鄞州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2018年5月29日下午,鄞州区小学《道德与法治》青年教师课例研究小组的成员们齐聚首南第一小学,开展了课例研究小组的第2次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学习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由鄞州区教研员严老师和首南第一小学周依林老师主持。
活动前,每位小组成员根据这次活动的主题上交了自己的课例赏析作业。严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七位老师,在活动上做公开的交流分享。
首南第一小学的包路老师以《众里寻它千百度,资源却非“万能福”》为主题,结合自己的《春天的故事》这一课例,从“目标先行,适度辅助”、“贴近生活,链接课堂”、“返璞归真,拒绝虚浮”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栎木小学的张颖琼老师的课例赏析《优化资源 凸显“三有”》,以邬敏敏老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为例,分“聚焦历史,动态呈现,有情境”、“珍视课本,深度介入,有意思”、“合理拓展,讲求实效,有意义”三个角度展开。 行知实验小学的王沸潇老师,从郭亚娜老师执教的《校园里的号令》这一课例出发,对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开发课堂资源”做了一番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堇山小学的洪迪欢老师用一个“简单粗暴”的“90后标题”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图胜千言》。洪老师着眼于低段《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图片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从“挖掘教材,聚焦插图”、“激活课堂,巧用绘本”、“走近儿童,取景生活”三个方面具体展开。 江东中心小学的岑宁宁老师,则是在进行了极其充分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请帮我一下吧》的多节课例,条理清晰、内容翔实地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成果——《利用教材 创设情境 生发实践智慧》。 东湖小学的朱洁艳老师以《学习资源开发的时效性和典型性》为切入点,结合《诚信真可贵》一课,阐述了两个主要观点——时效性媒体资源的运用更易达成认知目标,典型性生活实例的选用更易引起学生共鸣。宁波艺术实验学校的方晨露老师对《我喜欢的动物》进行了课例赏析,从“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欣赏影视片段,丰富学习体验”、“利用微课教学,拓展知识积累”三个方面探讨了《开发学习资源,让课堂灵动起来》这一主题。
每位老师分享结束后,都进入一个简短却不简单的自由讨论环节,组员们自由发表想法与收获,并由严老师和周老师轮流进行分析点评。在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既肯定了组员们发言中的可取之处,也指出了许多不足,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
最后,严老师对课例赏析的写作方法做了进一步的的指导,可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主题要小而新,观点提炼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尽量细化,课例选择要有针对性。为组员们今后更好地进行课例赏析指明了方法和方向。
学习资源是品德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性、链接学生生活的重要载体,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却也存在着许多误区。课例赏析结合了“赏”与“析”,以欣赏的眼光,分析并提炼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十分有深度、有效度的教师学习方式。二者的结合,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指导。
(撰稿者:首南一小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