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点燃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为中心”的火把
作者:小学道德与法治 发布时间:2018-11-28 来源:鄞州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初冬天气暖,
万树无多叶,
虽是雾霾日,
不负满怀行。
11月27日上午,鄞州区小学“学为中心”教学展示周道德与法治专场活动在鄞州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幸福苑校区如期举行,宁波市教研员杨翠玉老师,鄞州区教研室屠浩龙主任,以及全大市各地区的教研员和全区的品德教师,共200余位品德学科的专家和老师齐聚一堂。
散发着智慧光芒的鄞州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张晓晗老师带来的《吃饭有讲究》一课,如冬日里的暖阳,让听课的师生沐浴在阳光之下。张老师以“小吃货”的幸福日常引入课堂,大屏幕上出现了孩子们享受美食的一幕幕,上扬的嘴角,绽放的笑靥,那是孩子们“课堂在线”的标志。饭前先洗手是本课吃饭有讲究的一大重点,“学为中心”定是站在学生的学情之上而设计的课堂,孩子们对饭前要洗手的事早就明白,那么该怎样站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上学生更有收获,课堂更深刻呢?校医钟医生讲述洗手和不洗手细菌的变化让孩子们一下感受到专业,提升了对习以为常“洗手”的认可度。“小狗汪汪手心搓搓,小猴调皮手背搓搓,孔雀开屏指缝搓搓……”多么形象的动物六步洗手法呀,在“洗手小妙招”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视频学一学—学生试一试—校医讲一讲—一起练一练,层层深入。这样的课堂,在传统课堂的传承中渗透着个性化学习,洗手要干净,吃饭卫生的重要性也深入孩子之心。第二部分老师运用微视频,对比东东和丁丁两位孩子在一家人吃饭时的不同表现,一条条找到值得肯定和不足之处,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体会到餐桌的礼仪和习惯——孝亲敬长,懂得吃饭前帮父母摆碗筷,请长辈先入座,与家人享美食等礼仪习惯。师生共演“今日的晚餐”将课堂推向高潮,就像马莹老师所说,课堂从一开始的开心到最后的充满温度,正是实践着“学为中心”的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细节,在创设情境中,让学生喜欢学习,再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善于学习。
温文尔雅的朱秋娜老师来自鄞州区堇山小学,她带来了《我爱家乡的山和水》这一课。一辆逼真的“观光巴士”聚焦了一双双闪闪的眼睛,一场家乡山水之旅即将拉开。哈森家乡的“蓝天白云和骏马”,妮妮家乡的“高山、大树和辣椒”把孩子们的目光都聚集在了“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在孩子们奶声奶气去地介绍中,了解了宁波是大家的家乡,是个沿海城市,江南水乡。孩子们一起坐着“观光巴士”认识并了解宁波的鼓楼、天封塔、东钱湖、福泉山等家乡的美丽山水,最有趣的莫过于“天封十八塔”的宁波老话赞天封,浓浓的乡音中感受到家乡的别样韵味。最后朱老师通过赏一赏——说一说——赞一赞等环节让孩子们组队完成寻找家乡门前的美景,在分享和点赞中孩子们明白了家乡的美不仅仅在于历史名胜和有名的山水风光,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时时感受家乡的美景,对家乡的悦纳油然而生。朱老师采用了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方式在课堂上践行着“学为中心”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思考提问,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火把。
第二个环节由宁波市名师马莹老师向与会老师做《向生活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主题讲座,围绕主题词“生活”出发,从刷新观点、改变教材、影响教学三大板块展开。马老师通过新老教材的对比,从《品德与生活》到《道德与法治》,引导学生从高尚地活着,做一个圣人、伟人变为希望孩子们平常地活着,做一个普通的常人和合格的公民;从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三者之间的联系,说明生活是如何在影响甚至改变着我们的教学。短短的40分钟里,马老师以她特有的魅力和教学理念,赢得了与会老师的阵阵掌声,收获之余更多的是留给老师们深深的思考。
本次活动在大家的共享中见证“学为中心“的课堂“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就像鄞州区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严老师对本次活动总结的那样:好的课堂要基于“以生为本”“为了一切孩子发展”的教学理念;要基于学情,明确学生情感的促发点,清楚认知困难的突破点,能顺学而教;要重视多样化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能基于问题开展探究性活动,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希望我们把新教材的理念不断地落地,扎根课堂。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学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深入我区教师之心的时候,如何把理念真正落地课堂是我们每一位道德与法治老师需要努力的方向,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所幸,我们一直在路上……
(通讯员李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