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优秀”靠拢
宁波市科学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展示活动听课有感
作者:初中科学 发布时间:2019-12-06 来源:鄞州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2019年11月27日宁波市科学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展示活动在余姚舜水中学举行,有幸参加了如此高质量的教学展示活动,一天下来受益匪浅。接下来我从三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材挖掘,深
鲁秋标老师在《杠杆》一节中,深度挖掘教材中力臂的概念。因为教材对力臂概念的来源没有做过多的介绍,直接给出杠杆的五要素以及动力臂、阻力臂的含义。这节课我前几天刚上过,我是中规中矩按照教材的思路给出力臂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画杠杆五要素来不断强化概念。这样的设计学生的确学会了如何画力臂但是却没有理解为什们要研究杠杆的力臂,在第二课时“影响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中学生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其中两个因素是动力臂和阻力臂。鲁老师通过学生撬石头引出探究主题——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然后在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肯定”与“否定”间完成了三个探究:1.力的大小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距离有关。这个假设是很多学生通过日常体验所获得的迷思概念,鲁老师在“肯定”学生的猜想并用实验验证后继续设疑,引出第二探究。2.相同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不同,测量力的大小,第二个实验否定了学生的结论。为了证明力的大小和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有关,鲁老师又开展第三个探究。3.不同力的作用点,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相同,测量力的大小。通过三个探究,得出结论:力的大小和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听了鲁老师的展示后,反思我的学生在上完我的课后只“知其然”,而鲁老师的学生是“知其所以然”。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是海曙区的陈珍珠老师带来的《光的反射》。同样,在这节内容中,教材对法线的引入没有作过多的介绍。陈老师利用自制教具通过实验说明法线引入的必要性以及法线的概念。而这也会被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
二、教具制作,妙
一天下来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各位老师为突破教学难点而自制的教具。各位老师用来制作教具的材料并不是高大上,令人望而却步,而是都很接地气,材料价格便宜且容易获取。所以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教具的材料是什么,而是他是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
一个巧妙的改进能突破教学难点。例如鲁秋标老师在他的杠杆自制教具中用了女儿的发夹将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固定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巧妙组合实验仪器能明显提升实验效果。例如来自来自北仑区的胡老师在《水的三态变化》一节中将电子温度计和小试管的组合,小试管中加入少许水;大试管和矿泉水瓶组合,矿泉水瓶中加入饱和食盐水,大试管中加入酒精,这作为冷源,可以用来制冰。这些实验仪器都是平常常见的仪器,但是巧妙的组合就会有出彩的效果。我课后特意咨询了胡老师,发现组装真的很简单,我决定自己也动手做一套。
巧妙的实验方案能够放大实验效果。例如来自江北区育才实验学校的王老师利用了两面可旋转的镜子和激光笔在很短时间内将桌子产生的微小形变展现出来。
我也许现在还想不到很精妙的改进实验的idea,但是我能做的是做好优秀点子的搬运工。先模仿,然后创作。希望每一次的听课不是只流于记笔记、拍拍照,过了一段时间什么都没留下。
三、资源搜集,广
我在今天每一位老师的课上都感受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勤付出。一节优秀的科学课离不来教师前期方方面面的资源搜集。有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文献研究的,例如来自慈溪的金老师在准备《生物起源》这节课时对曲颈瓶的研究;也有深入实践搜集第一手材料的,例如来自镇海区的励老师连续观察月相3个月,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一天的学习令我深刻的意识到优秀不是偶然的,是一个量变不断积累达到质变的过程。我现在还不够优秀,但我可以向“优秀”靠拢。
最后以宁波教研员刘老师的话自勉:将时间舍得花在备课上,花在教材研究上,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工作。
宁波市曙光中学 李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