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今天的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鄞州区在推进‘新课改’工作中的先行示范作用,也看到了以新蓝青学校、前徐学校、新城第一实验学校等为代表的一批‘样板工程’。”12月20日上午,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鄞州区教育局、区教育学院共40余位教研员齐聚新蓝青学校,听取经验介绍,深入课堂调研,进行交流研讨,充分了解“新课改”工作在鄞州的落地进展,问诊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题,引领下阶段提升的方向目标。
从AI智能到评价改革,
鄞州“新课改”呈现多样侧面
上午的区域调研会上,鄞州区教育学院副院长金晓润率先对“新课改”推进工作进行了回顾,她指出,“近些年,我区通过优化结构布局、深化课改行动、强化品牌建设三方面,推进课改行动;以课程实施、素养提升、‘三新’课堂、科技赋能、综合评价‘五大行动’为抓手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包括全国级比赛获奖9人次,省级以上教学活动评比获奖57人次,义务段省先进教研组7个,省教坛新秀4名等。”
“今天的会议现场,既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既有城区学校也有农村学校,还有鄞州区规模最小的前徐小学。”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楼军浩进一步补充道,“他们将从不同侧面对‘新课改’作解读,希望各位教研员能为各校开出更好的‘方子’,为鄞州传经送宝。”
新蓝青学校督学刘充作为“东道主”学校首个发言,他表示,“在落实‘新课改’的过程中,新蓝青学校也在经历着从小学到九年一贯制办学的深刻转型,为此学校制定了新目标、新方案、新课堂,分别对应了价值体系迭代、课程方案升级、评价任务驱动。”为了改变“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和“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新蓝青构建了“育人闭环”的一体化设计,构建了包含5 个维度,15 个一级指标,35 个二级指标,105 条表现标准的综合素养评价量规,“为的就是用多一把标尺,来衡量和培养真诚、乐观、勇于超越的新蓝青学子。”刘充说。其次,学校建构了“新蓝青特质”的课程图谱,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高质量实施,丰富三级拓展课程,高质量项目化学习(HQPBL)推进,实现课程升级。最后,通过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改革,在学校的新课堂实践落地。
新城第一实验学校书记陆琦则认为“教育人不能做社会内卷的推动者”,“身处AI时代,从育分到育人,既是观念的转变,也需要课程的完善,更需要管理的精细。”五乡镇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乡镇小学,谈及人工智能,校长鲍淑琴表示,“绝对不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我校利用AI驱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重塑‘自觉学子’评价体系。”
同处乡镇,前徐小学的做法“另辟蹊径”。校长王家平从前徐村一块令全村都头痛的垃圾废地说起,如何将其“变废为宝”,师生合力让废地变农庄,将简单的田园劳作转变为学生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最后,学士小学校长周培利向各教研员们展示了该校“无边界共育的理念”,通过构建“1-6-e”学习场域,形成学思融创的学士课程。
既先行示范也树立样板
市教研员寄语“四力合一”再求突破
在听取报告后,宁波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们高度评价了鄞州的“新课改”工作。市教研室副主任刘晓洁说:“鄞州是我们调研的第6站,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们几乎全学科全员出动还是第一次。而听了今天的报告,感受到鄞州从区域到学校,从点到面,有理念,有实践,有创新,令人眼前一亮。”
教研员们对汇报的学校给予高度评价。市教研室综合义教(幼)部教研员丁言君称赞前徐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为“样板房”工程。刘晓洁则对新蓝青学校、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和学士小学给予肯定,“特别是新蓝青学校利用备课工具,扎实进行课改,落实在行动上,卓有成效;在课程建设方面,无论是三级拓展课程,还是衔接课程,都与育人方向形成闭环。”
市教研室主任杜仕海称赞鄞州“新课改”工作,“有格局视野,有细节工具,有价值追问,有实践路径,是改革的先行示范,树立了榜样。”同时,他也提出希望,要继续深入探究,特别是重读相关文件,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四力合一”,力争整体高度再提升,局部亮点再发掘。
新蓝青九年一贯全学科展示
区教研员全程指导辟新路商良方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下午,市区两级教研员们还在新蓝青学校进行了小学、初中的全学科课堂调研,并与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当天,新蓝青学校安排了语、数、英、科、道法、音、体、美、社政,共12个全学科联动展示,从小学到初中,共17位教师登场亮相,接受了一次全面的检阅。参与学科之多,覆盖人数之广,在新蓝青学校还是第一次。其中很多年轻老师虽第一次直面市区教研员,但他们并没有怯场,而是认真面对,一次次磨课,积极准备,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新蓝青“新课改”行动的扎实用心。
据了解,为了让新蓝青的老师们更好地呈现此次学科展示,鄞州区教育学院的教研员们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提供了很大帮助,在前期准备中教研员们多次听课,不厌其烦地帮助各学科老师磨课、研讨,才得以呈现出区课改的新样态。
各学科教研员充分肯定了新蓝青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当中教师都是基于学生的学情开展教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创设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融入教学,让孩子走到课堂的正中央。同时,区教研员们也向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课堂中,始终不忘将“新课改”工作渗透其中,更要与时俱进,与生俱进,因材施教,辟新路,得良方。
(通讯员:新蓝青学校 张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