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宁波鄞州新蓝青学校迎来了一场信息科技教育领域的思维碰撞。以“双新”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学理念)为核心,聚焦科技育人的创新实践,来自多所学校的教师与专家齐聚一堂,通过示范课展示、专家讲座与深度研讨,共同探索信息科技教育的未来图景。
以问题为钥,启思维之门:当算法逻辑遇见真实世界
刘元老师《体验算法控制》:从抽象理论到实践创造的跃迁
课程以“景区验票效率低”的真实场景切入,通过“问题分析—模型构建—算法设计—程序验证”的阶梯式教学,引导学生化身“工具创造者”。学生借助流程图梳理逻辑,结合小程序开发完成智能验票工具。课堂创新引入AI问答互动环节,让学生在优化算法的过程中与人工智能对话,既深化了对逻辑思维的理解,更赋予技术以人文温度——用代码解决生活痛点,用创新回应社会需求。
以科技为桥,承文化之脉:解码甲骨文的数字密码
陆少超老师《跟着机器学习“读懂”甲骨文》:传统与现代的跨时空对话
当三千年前的甲骨文遇上机器学习技术,课堂瞬间化为文化传承的数字化实验室。陆少超老师以生肖甲骨文为媒介,通过“AI识别神器”直观展现技术魅力,再以逆向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结果反推KNN算法原理。学生通过训练个性化模型,不仅掌握了机器学习的基础逻辑,更在创意实践中为古老文字注入新生命。这堂课印证了: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催化剂。
以理论为锚,拓实践之疆:从理念到落地的系统性重构
吕炳群教研员讲座《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思考》:三新背景下的课堂变革
镇海区教研员吕炳群从信息科技发展脉络切入,剖析新课程“核心素养导向、真实问题驱动、技术深度融合”三大特征。他强调,教学设计需以“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为内核,通过项目化学习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任务。结合案例,他提出“主题式框架+技术工具链”的设计范式,为教师提供了从理念到课堂的清晰路径。
未来已来:科技育人的星辰大海
本次活动通过“课例示范+理论赋能”的双轨模式,生动诠释了信息科技教育的创新方向——以技术为翼,以素养为核。两节示范课打破学科边界,将算法、AI等前沿技术转化为学生可触摸的实践;吕炳群老师的讲座则为教师锚定了“素养导向”的教学航标。
随着信息科技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期待更多教师以此为起点,在“双新”理念的引领下,构建技术赋能、人文浸润的新型课堂,让教育真正成为培养未来数字公民的沃土。
科技育人,未来可期;双新之路,行则将至。(新蓝青学校 刘宇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