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生活的数学,来自观察的评价
谈《指南》背景下对大班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评价
作者:学前教育 发布时间:2016-12-30 来源:鄞州区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孩子入园学什么?这是爸爸妈妈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不过随着家长素质的日益提高,大家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也逐渐正确起来,开始更多的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情感体验、习惯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可是作为大班教师,我却明显感到家长们也许是因为有了“孩子快要读书”的认识而更为注重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特别是数学学习。
事件一:离园活动时,我让孩子们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进行10以内数的分合练习,并提醒孩子们如果家长来接了就可以回家了。这时,雅雅(化名)的奶奶来了,可小家伙却依然坐在椅子上,奶奶也走进教室“兴致勃勃”地听起来……当我出示卡片让孩子回答“10可以分成2和几”时,雅雅的奶奶突然大声地说“雅雅,你来说,你来说”;但雅雅似乎有些不高兴,一声不吭;奶奶似乎生起气来“雅雅,你告诉老师2加几等于10”,雅雅还是不吭声,奶奶更生气了,走到雅雅的座位旁边和她说着诸如“要回答”之类的话,但小家伙却不理不睬。最后,生气的奶奶开始拖着雅雅往外走,边走边说“你不是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的吗?刚才为什么不说?老师会以为你不知道的,真笨!读小学了怎么办……”
事件二:又是一个离园活动,班级里只剩下几个孩子在一起玩玩具,欣欣(化名)的妈妈来接她,可小家伙却不肯回家,还继续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于是,妈妈开始翻看起欣欣的数学本,当她看到“数树桩”那一面时,竟把欣欣叫了过去,大概是开始责怪起她上课不认真听的缘故,小家伙的脸色开始“由晴变阴”,然后不情愿地回答起妈妈的各种提问。当最后妈妈要其拿笔“订正作业”时,欣欣终于忍不住大声说起来“老师不是让我们这么做的”,当得到我们肯定的答复后,欣欣的妈妈才“放下心来”……
上面这两个场景大家并不陌生,许多老师往往会因此而嘲笑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但事实上,很多幼儿老师也会和家长一样,以“会不会做”、“对不对”等作为评价孩子数学能力的唯一标准,更有甚者以此来评价孩子是否聪明。这是对孩子的不公平!更会抹杀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指南》的颁布是“为了帮助教师和家长正确认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从而建立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合理期望,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因此,它对于孩子各领域的学习都提出了合理的目标。在数学方面,它提出的3点目标是:有关数学的感知体验和态度;有关数、量和数量关系以及形状和空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数学领域的学习内容也主要包括这三个方面:1.数学兴趣的培养;2.学习有关“数”的知识;3.掌握有关“形”的内容。《指南》还指出“幼儿早期数学的学习和发展的内涵很丰富,除了其他的形状、空间、分类、排序等数学内容,还可以注意培养幼儿数学学习的广泛兴趣、数学语言的表达和表征能力、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此说来,早期数学学习的内涵是很宽泛的,那么,我们又怎么能以简单的“会不会”、“对不对”等作为评价幼儿数学学习的核心标准呢?幼儿数学学习的评价应该多样化!
其实,很多老师是知道这个理念的,只是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方便”就简单地以此来作为评价标准——好检验,孩子会了就说明他知道了,不会就是不知道;好沟通,与家长交流起来比较方便,数学方面有哪些内容是需要家长帮助孩子重视的等等。但事实上,这种以集体教学或者练习题的表现来评价孩子数学能力的方式是不科学的,最终会抹杀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南》指出“学前教育应为孩子的后继学习与终生发展奠定基础”,那么,我们如此评价孩子数学能力特别是大班孩子数学能力发展的方法不是违背了《指南》的初衷?我认为,我们应该多元化地评价大班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大班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家长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无可厚非的,但单纯以知识掌握来评价孩子的发展却是不适宜的——大班的幼儿与小学的学生还是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因此,尽管家长重视孩子的数学学习(数学学习最直观,最好检验),但教师在评价孩子数学能力的发展时却不能像家长那么简单,我们甚至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地评价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才能有益于孩子的数学学习,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发展,学会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使其获得数学的成长!
那么,作为大班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呢?《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来源于生活”,那么,隶属于科学范畴的数学教育是不是也应该来源于生活呢?《〈指南〉解读》明确指出“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用着数学”。如此说来,幼儿的数学教育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对于幼儿数学学习的评价也应该回归于生活——从观察孩子在园一日生活中的数学表现着手,并结合以下几方面进行:
1.注重孩子的数学兴趣。《指南》指出“感性经验和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很重要”,同时,它也指出“学前阶段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将为今后的小学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评价孩子的数学能力首先应该观察了解孩子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有些教师会提出质疑:“兴趣在小班培养还可以,到大班了他(指孩子)已经知道什么是数学了,难道还要培养(兴趣)?”的确,大班的孩子由于家长对这一方面的重视,恐怕早已能将20以内的加减法“倒背如流”了,但难道会做加减法就表示孩子数学能力发展得很好了吗?仔细观察大班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可以看出,由于受家长“不正确的数学教育”理念的影响,孩子对于数学学习的认识也非常“局限”,认为会做“数学题”,自己就非常棒了。但事实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数学——晨间活动、吃水果、区域活动等等,在这每一个小环节中,孩子们对于数学的表现又是不竟然的——有的孩子加减法做得好,却不会写数字;有的孩子集体活动时对数学表现得很投入,可一旦到区域活动中却不会操作简单的数学材料……因此,对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评价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从兴趣出发去评价孩子,使其知道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从而激发他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晨间活动”为例,其实,让大班孩子学习记录来园的时间是非常好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其数学能力的发展——知道来园的时间,会正确书写这些数字。当然,月底的“结算”则更是考验与促进着孩子统计能力的发展。所以,尽管晨间来园的时间记录只是一个小环节,但从中也可以让孩子了解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也就更能促进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而教师也可以“因人而异”地进行数学指导,更好地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些都将影响孩子后继的数学学习。
2. 重视孩子的数学思维。《指南》指出“学习数学就是做加减运算的习题练习是最大的一个数学学习的误区”,像上述案例中的雅雅奶奶和欣欣妈妈,她们都只重视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的学习的过程。其实,很多老师也是一样。但对于孩子而言,使其掌握数学思维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为其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做好了能力上的准备与铺垫。
了解孩子数学思维的发展并不是仅靠几个教学活动或是练习题就可以的,他需要一个情景化的环境,而区域活动则正是一个最佳的方式——教师通过投放层次性的操作材料,观察孩子与之互动的结果,从而了解其数学能力的发展。毕竟,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学习内容都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区域活动中的情景化学习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以排序和分类为例,这两个在生活中并不多见的数学内容,在区域活动中则可以通过教师有层次地投放不同的材料让孩子进行玩耍,从而提高其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有时,孩子也许会出错,但我们给他们一些时间,也给自己一些时间,那么也许孩子就能从失败中找出原因,也就说明她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不是有利于其数学的发展吗?
所以,教师要重视孩子数学思维的发展。我班的区域活动中有一个打电话的活动,一直很受孩子们的欢迎——我们投放了3个不同层次的内容——最基础的就是通过教师所画的箭头依次写出数字,就是这个电话的号码了;中间的则是通过键盘上的加减法来算出数字,从而形成电话号码;而最难的则是将上述两个结合起来形成的电话号码。孩子们之所以喜欢玩这个“电话号码”是因为在此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最合适的材料,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其实,不要小看了最低层次的连数字,很多孩子一开始因为不理解这个含义而常常出错,这说明孩子对此的思维发展还不够,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通过层次性的操作不仅让孩子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建立起了操作与经验的通道;而且也架起了循序渐进的梯子。教师通过观察孩子的操作就可以了解孩子在数学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从而加以引导,这样对于孩子数学能力的评价是不是更全面也更公平一些?
3.关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个是教师和家长最后才应该关心的问题,却是现在许多家长和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孩子拥有了对于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数学思维,难道我们还要担心他不能解决问题吗?也许,这又是时间问题。以上述的“打电话”为例,我们已经投放一个月了,而玩第一层次的孩子正在逐步减少,因为他们希望通过玩更高一层次的操作材料来表明自己进步了。我和搭班的老师也更多的是关心孩子是不是运用了正确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对于这些数的思考是否正确等等。有时,我们也会改变一下上面的数字,用雪花片、小棒等实物来代替上面的数字,又会让孩子对于“玩电话”产生进一步的兴趣……不管怎样,学会以观察为基础用综合的方式来评价大班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比单一的用“对不对”、“会不会”或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更适合。
所以,我认为对于数学评价特别是大班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评价应该要求老师做到“会看、善思、智行”——仔细观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兴趣与表现;善于思考与分析孩子的数学思维发展,找出个性化的指导方案;真正激发孩子的数学兴趣,为其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而评价的内容也不是仅仅以“数”或“形”这两个核心数学内容作为标准,而是更注重孩子情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也要更多运用综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可以说,来源于生活的数学需要来源于观察的评价,否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与不公平!当然,要使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数学能力的发展,科学地指导家长评价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对此,我认为幼儿教师也要指导家长了解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孩子的数学表现,从而综合地评价他,而不应仅以“会不会做”、“做得对不对”作为评价标准。如:和孩子一起去外面买东西,就可以适当给予大班孩子一些钱币,让其挑选一些物品,了解其对于钱概念的掌握或者是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这个比单一做“1+1=”有趣的多,也实用的多,也能更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孩子数学能力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数学是来自于生活,那么对于孩子特别是大班孩子数学能力发展的评价也应该来源于生活化、情境性的观察做出最合理的判断,否则将无益于孩子的发展。
让我们试着做一个“会看、善思、智行”的幼儿教师吧,真正将《指南》理念实施到底,共同促进孩子数学能力的发展,也许,我们也会在与孩子的活动中有所成长与感悟!
中河街道中心幼儿园 严建红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李季湄 冯晓霞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例式解读》 管旅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