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适应 共话衔接——记鄞州区第三届幼小衔接研讨活动
作者: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 方亮辉 发布时间:2016-09-13 来源:鄞州区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指导意见》,更好地推进我区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切实做好“幼小衔接”的教育工作,9月12日上午,区第三届幼小衔接研讨活动在鄞州区实验小学拉开了帷幕。区教育局副局长王耀鹤、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徐蓓春、区教育局普教科科长朱元波、区学前教育科科长徐微娜、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屠浩龙等领导参加活动,与会的还有区教育局教研室各位教研员以及各小学的语文、数学教研组组长以及幼儿园的园长、教研组长300余位教师。大家济济一堂,围绕“幼小衔接”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活动。
一、课堂教学,展示一年级学生的新风貌
与会人员首先聆听了由鄞州区实验小学展示的一系列幼小衔接课程:
两节20分钟的习惯培养短课,分别是韩丽萍老师执教《我的书包我整理》和叶露艳老师执教《我会正确的读书姿势》。这类适应性课程对一年级新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两位教师亲切温和的话语,轻松愉悦的课堂,不仅给了孩子们正确、有效的指导,也带给在座的老师们很多的思考与启发。
接着是一堂语文课和一堂数学课。戴娇娜老师所执教的《口耳目》是今年语文新教材的课文,戴老师在解读新教材的同时,也结合幼小衔接的主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特别是“与同桌合作”这一环节中的言传身教,充分体现了对新一年级孩子身心特点、学习起点的把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竺琼亚老师执教的《1~5的认识》一课,教学思路清晰,结构新奇,利用儿歌,结合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适应,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培养了数感。
二、汇报交流,凸显各校衔接工作的新亮点
活动安排了学校幼小衔接工作经验交流。三所汇报交流的学校各有特色:
鄞州区实验小学的“适应性”课程,从润心、启智、导行这三个维度着手,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习方式、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特点,通过组织“开学主题活动日”、制作特色《家长指南》和《成长心愿卡》、开发对应的拓展性课程、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手段等方式,切实地将幼小衔接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了让一年级学生从“知识储备”走向“生活适应”,从“单向衔接”走向“多元互动”的目标。
塘溪镇中心小学的“小明人”课程则由启蒙、启明、启航这三个阶段组成,通过循序渐进的课程安排和客观量化的评价方式帮助孩子消除入学的恐惧感,从而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集士港镇中心小学则主打学习准备期的“综合活动”,共设计了五个模块,二十个活动主题的拓展课程,并分周次进行课程的安排,帮助孩子顺利进行过渡。同时还与大家分享了“培训要先行,评价要跟进,合作最关键”的体会。
三、专家点拨,引领幼小衔接再上新台阶
活动中,区教育局副局长王耀鹤进行了精彩的发言。王局长首先肯定了区内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为幼小衔接工作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指出这样的研讨活动是总结经验,更是问题导向,提出了在当下“幼小衔接”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缺乏个性化、认识缺乏理念化、衔接缺乏双向化这三个问题,并提出了“严格落实省厅的文件要求,坚决实行小学零起点教学”的要求。王局长还提出了四条建议:进一步树立“以生为本,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和小学的办学行为、进一步加强“幼小衔接”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做好“幼小衔接”的适应性教育。
最后,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方亮辉老师对我区三次幼小衔接活动进行了简单小结,每次活动都组织学习政策文件、开展教学研讨、进行经验交流,对幼小衔接工作指出了方向,明确了要求。同时方老师强调了幼儿园和小学的巨大差异以及“幼小衔接”的必要性,提出“强化习惯、培养兴趣、强调规则、方法适当”这几个幼小衔接的关键词,并要求各小学、幼儿园努力做好以下工作:达成正确的衔接共识、准确把握衔接目标、合理设计衔接课程。
鄞州区“幼小衔接”研讨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每一次教研室都将研讨材料进行筛选并装订成册,以期起到示范辐射的作用。相信我区的“幼小衔接”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