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学到共学:“微信公众号”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发挥与运作模式探析
作者:鄞州区社区学院 发布时间:2019-04-12 来源:鄞州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摘要:针对学习团队蓬勃发展但管理松散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微信”在社区教育中的互动功能、学习功能、引导功能,形成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社区教育与社区经济文化和谐共生的良好互动关系,乡镇成校结合区域实际,确立了“以文化人”、“以网聚人”的发展理念,以学习群体、学习地域、学习活动为载体,开展微信公众号的推广,进一步优化了社区学习方式,实现了从自学到共学的转变。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终身学习;学习团队
一、问题提出
解决团队管理松散的问题。**镇域内人文荟萃、山水形胜,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文化资源、社区教育资源。镇政府十分重视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工作,每年下拨360多万元资金,培育支持学习团队建设。目前,全镇有业余文体团队90余支,登记在册的有72支、3850多人,经常性参加文化活动人数达2万人。这些文体团队多数拥有自己的微信群,但具有较大随意性,群员进出随意,有的群员还进行商品推介,规范性不强。
优化整合微信群的认知功能。微信,娱乐功能大于教育功能。普通微信微博渐渐成了“厨艺化”、“养生化”、“段子化”、“口头化”,大众文化品味、文化兴趣逐渐降低,甚至忽略了文化本质。让广大居民陷入“浅阅读”、“功利化”、“碎片化” 状态,公众号发布让居民接受各种智能、技能、体能方面的教育和训练,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学习要求。
提升社区教育对区域文化建设的贡献度。2016年起,**镇积极创建全国学习型示范街道,研究利用微信公众号,引领居民终身学习。推出“灵秀**”和“南山书院”两个微信公众号,发布**新闻、**印象、**人文和**旅游,让居民接受各种智能、技能、才能、体能方面的教育和训练,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学习要求。
在学习型乡镇创建中,**镇成校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把提升居民素质和技能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联合有关部门,建立了“灵秀**”、“南山书院”两个微信公众号,覆盖各文体团队,引领他们参加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活动,推进全民终身学习。
二、“微信公众号”的教育功能定位
1.学习功能
微信、微博还对社区教育开拓了新的载体,通过微信平台,掌握学习信息,开展碎片化学习,增加信息交流能更有效地实现教与学的对接,扩大双方互动。通过微信公众号,用近似“脉冲”的频率和方式,将镇有关文体活动、旅游小城镇推广进行推介,将成校的社区教育课程,发送到居民手机上,融入到居民细微的点滴生活中,成为居民自主学习的平台。
2.互动功能
**镇72支文体队伍中,有的人参加了三、四支甚至七、八支,有的身兼教练或负责人,在他们身上,微信群有五六个乃至十几个。如果没有一个内核将它凝练,它必定四散;如果没有一个“龙头”将它带动,它必定死水一潭;如果没有外力让它不断发展壮大,它必将失去建立初衷和同道之人。通过建立微信平台,带动更多的社区居民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更全方位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3.引导功能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要让各微信群健康地发展下去、群员成为铁杆粉丝,有必要通过社区教育,让不同的微信群相互链接、互动、发展,才能使各微信群发展强大,长盛不衰,不为外力诱惑而变质。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引导72支文体队伍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让居民接受各种智能、技能、才能、体能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三、“微信公众号”在社区教育中的运作模式
(一)落实三项细则,优化微信公众号的管理
1.成立领导小组。本课题于去年立项以后,我们向**镇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做了汇报,以获得政府的统筹支持,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在镇社区教育领导小组指导下,制定《**镇构建微信微博互动平台实施方案》,明确实施对象、时间、手段、领导班子和考核机制。
领导小组由镇长担任组长,镇文卫副镇长担任副组长,**镇成校校长许光亮、文化站站长、社会事务科长担任组员。许光亮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微信管理等事宜,办公室设在镇成校。各社区主任、村主任、辖区内有关单位派员组成成员单位,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2.明确各自职责。校长许光亮全面负责课题实施;教务主任杨雪佩执笔,组织课题研究和QQ群维护,负责安排“灵秀**大讲堂”、“南山书院”两个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发布;总务主任楼金惠负责微信公众号发布“成校——居民”互动平台。镇级层面以“灵秀**”公众号为平台,全面推介微信公众号。镇妇联、团委、文化、消防安全等部门也建立起不同微信群,定时或不定时地向社区居民发布微信消息。
3.健全管理机制。《**镇构建微信微博互动平台实施方案》要求各实施单位既要热情参与,也要保证质量。各单位发消息和通知,要由主要领导亲自把关,有疑难的报送镇宣传部门,确保为全镇居民提供真实、客观、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后台管理由专人负责,确保后台密码不扩散。镇党委、政府及社区教育领导小组指派专人负责督察、评估,镇成校安排教师对后台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二)依托三大载体,强化微信公众号的推广
1.以行政村为单位推进微信全覆盖
调查摸底全镇的微信群,进行建档立卡。各镇各村大都以村为名、以文化礼堂为图标,建立了微信群。如:周夹村、钱岙村、梅溪村、道成岙等微信群。经村QQ群群主的“圈粉”,这些用户大都添加了“灵秀**”和“南山书院”微信公众号。
2.以社团为载体进行推广
在调查基础上,对辖区内的文化队伍进行人员和性质分类,根据其不同要求,整合团队微信群,每支队伍只能一个微信群。其次,规定微信群不能进行商品推介和销售,不能传发有违国家政策法令的内容,不能发送广告类垃圾短信。再是,微信转发不能侵犯专利权和版权,必须注明出处。最后,要求各团队动员各队友,添加 “灵秀**”和“南山书院”微信公众号。
3.以品牌活动为载体,建立信息化成校和“微信+”
一是开展区镇两级读书节、网上读书节,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横幅、宣传栏、广告牌,大张旗鼓地宣传社区教育。二是借助镇“灵秀**”公众号,将“南山书院”内容进行推广。南山书院是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品牌,也是群众眼中的**“天一讲堂”。去年讲座86次,受众7000余人。三是通过常规培训推介成校的微信,目前包括“灵秀**文化大讲堂”、“**木球”、“成人高中”和“劳动预备力培训”等四个微信群,使微信充分发挥“宣传”、“教化”、“影响”的价值。四是通过向岐山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放微信微博介绍书的形式,向学生家长进行广泛宣传,加大微博、微信的宣传推介力量。总之,成校利用“公众号发布”实现信息对接和资源共享,“公众号发布”会引起居民“滚雪球”的学习效应。
(三)推进三大功能,研究公众号发布的微信推送
1.组织开展公众号图文写作培训。成校组织了新闻写作培训,建立写手队伍,真正建立一支素质好、活动能力强、有带头作用的文化骨干力量,保证微信、微博、QQ群、公众号内容的新颖、独特、受人欢迎、为群众喜闻乐见。
2.聘请有关专家讲授公众号维护。聘请浙江传媒大学的老师授课,指导各写手先养成写作的习惯,从写生活流水线开始,学会记录的顺序方式和体会。学会对一些观点做评论,积极的体现自己的观点。学会写故事心得体会,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某个角度体现出来。
3.利用“公众号发布”引导网络舆情。依托政府网络媒体,就网上的焦点问题,及时披露消息,并且组织有说服力、有深度的文章在网上刊发,解释疑惑,维护网上正确的舆论向导,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 “网风”。只有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才能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四、“微信公众号”在社区教育中的实践效果
1.搭建了自主学习的“空中课堂”。在实践中,我们推出了十二期关于学习课件的微信公众号,花费了不少时间,学习的课程、资料按照学科章节单元排列,条目清晰、立体直观,查找起来非常方便。许多老师花费不少心血制作的教学课件、教案、课堂视频、ppt和幻灯片,被学习的居民点赞、保存和转发。
2.形成了社区共学“朋友圈”。原来,农村居民对文化学习不重视,社区原有文化设施的门可罗雀,各村的阅览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渐渐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公众号发布先后发布了爱心理发、立夏节民俗活动、做青团、眼科义诊、宁波走书、科技周展示等各类消息20余篇,吸引50多万次村民阅读。过去各文体团队、分会要组织一次比赛,必须用电话通知二十多个队长,不仅费力费时,还会因没有按时通知而影响比赛的情况发生。现在,微信图文并茂,集合地点可以智能导航,省却了多少口舌?用微信办事省钱(公用电话费、办事者的手机费),省时(用微信办事方便、快捷),保证了社区文体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3.促进了乡镇旅游业的共同繁荣。**镇经济不十分发达,自从污染企业搬走以后,经济正在向旅游业转型,目前已评为国家3A级旅游乡镇。镇内山水、寺庙、村落、教育、传说5种特色文化,还有9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璀璨耀目,社区教育要积极宣传推广,促进旅游乡镇打造。
社区教育组织微信写手采风各景点、民宿群,进行微信群推广。推广是免费的,而景点、民宿等客流量增多,可以返回一定的资金,给下次采风活动创造经济条件。
例如,**镇拥有松石岭、亭溪岭等9大古道,并成立了“古道协会”。通过不断的公众号发布宣传,微力量把古道连通起来,然后与现有的朱金漆木雕艺术馆、金峨寺等景观串联起来,同时推介农家乐、民宿,为创建国家级3A景区打下基础,为公众休闲旅游打基础。
4.创新了农村社区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成校联合镇文化部门等举办一系列的座谈会、培训班、才艺展示等多项活动,发现和推荐了一大批“公众号发布”重点培育对象。成校还借助全镇各幼儿园、中小学家长学校等阵地,组织开展“我与微信共成长”、“与孩子共同学习”等主题活动。全面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成校积极利用“公众号发布+”,大力推进民宿项目建设。利用公众号发布,将有关梅岭山上和俞山古村的旧民居改造项目——民居工程和云顶山居、五都头民宿项目,推广到别人的公众号、博客、微信群、朋友圈,以实现“滚雪球”的效应,无所不在的信息,让旅游经济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动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