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老年大学国画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作者:城南成校 发布时间:2022-03-09 来源:鄞州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老年人便有了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需求。为寻求晚年生活乐趣,学国画成立老年人的普遍时尚,它不仅有着高雅的文化内涵,还有绘画的基础理论、技法要求。笔者通过对老年大学国画教学中对学员审美情趣的培养研究,希望对开启老年人审美情趣的慧眼有所帮助。关键词:老年大学国画教学审美情趣
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就赋予国画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国画除了注重绘画的韵味,更讲究情感意境的表达。因此在老年大学国画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员学会基础的绘画技巧外,提高老年人对美的感受能力的情趣培养尤为重要。
一、审美情趣在国画教学中的意义
审美情趣是观察的一种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对绘画作品进行观察,进而感受到作品的真正内涵,以及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体验到审美带给欣赏者情绪上的愉悦感。国画教学本身就强调要以审美情趣作为主线,以学员的思维作为和谐内容,从而让学员掌握更多的绘画技巧。因为国画不同于其它绘画,画家在创作作品中通常会渗透自己的个人修养和品质,从而创作出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这就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因而在国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员如何去欣赏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及修养,从而提高学员审美能力。一副好的国画作品一定是构图新颖、独特,具有美感,同时强调画面中笔墨的运用和表现,形成国画水墨淋漓独有的韵味,可以让人们在观画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审美不止是一种形式,同时也是重要的艺术内容。通过国画教学,提高欣赏能力,能够辨别出中国画的优、劣、雅、俗和笔墨的高低,以及画的意境和韵味;甚至还能鉴定古今画的真伪,这对老年人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显著的作用。
二、审美情趣在国画教学中的培养方法
1、在欣赏作品中培养老年学员的审美情趣
学国画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学会“看”。参加国画培训班的学员大多是六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阅历丰富,视野宽广的退休老人。这就要求在老年大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员如何去“看”懂一幅作品。如潘天寿的一幅石榴图:画面上是一株“枯木逢春”的老石榴树,苍老虬劲,而新枝挂果结实。一只天牛爬在一根细长的朝天枯枝之端,触须分扬,昂头欲语,画家提诗曰“榴花开尽蕊犹鸣,独有秋风说古今。草木无知能自恋,人生相遇还重真情。”欣赏这幅画时,首先引导他们看画面给人的视觉表现冲击力,然后读诗,很自然地引导他们联想到人生,联想到历史沧桑和人间真情,体会到这幅画作中诗与画意相辅相承,给人以清新和谐的艺术感受力及丰富厚重的艺术想象空间。
再如“看”《鸟石图轴》时,让学生感受到画面的灵动及境界,从构图中发现虚实相生的绘画手法,笔墨以少胜多,计白当黑的艺术特色,再介绍这幅画的相关背景:明末清初,画家正经历国家败亡,自己独自隐居世外进行绘画创作,让学员从画中感悟到画家内心深处的孤独。如此带学员去“看”一幅画,可以使学员与画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共鸣,进而培养了学员的审美情趣。
在老年大学国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员多看画作,有意识选择一些好的作品带学生“看”,还可以安排时间,让学员到美术馆、博物馆等地方看画展,让他们在欣赏过程中去体会学习国画的乐趣。
2、在绘画技法教学中培养老年学员的审美情趣
在老年大学国画教学过程中进行技法联系时,教会学员“笔法”、“墨法”等各种画法时,让学员了解在绘画中采用各种画法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首先笔法,要注意各个关节的科学执笔方法及顺锋、逆锋、中锋、侧锋等各种笔法,让学员明白笔气及笔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绘画线条的力度和灵活度,做到“一笔成”。其次像“墨法”:有“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等多种墨法,让学员学会合理用墨,进而画出浓淡相宜的作品。在给老年学员讲解国画中的线条时,强调线条的表现功能,让学员在绘画时尽量将线条本身的情感表现出来,勾勒线条时,可以从笔墨的勾、皴、擦、点中表现出审美价值及情感表达。例如就像上面所说的潘天寿的画作,欣赏他的作品时,你会发现他的笔墨,无论粗细,直以钢筋铁骨、力能扛鼎的气势见于画面。他在作画时经常圆笔方笔参用,因而线条转折有力,变化多端,使人体味无穷。他的指墨线条更有“折叉股”“屋漏痕”的拗劲古拙之味,充分表达了大朴不雕这一方面的境界。而跟潘天寿先生同时代的诸乐三先生的笔墨线条具有温柔敦厚的趣味,柔中见刚,浑厚古朴,行笔不迟不缓。吴茀之先生强调天趣的自然气势,笔线刚中见柔,极有韧性,笔墨变化非常丰富,又不失统一。老年大学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当前笔墨绘画技巧示范,以及那些优秀的国画作品来作为范例对学员进行讲解,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审美情趣。
三、引导老年学员观察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老师在老年大学课堂教学上对学员进行国画基础教导中培养学员的审美情趣外,还需引导学员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齐白石在画虾时,为了将虾的灵动感表现出来,就对虾进行了仔细、认真的观察,比如虾的形状、运动过程以及虾的节数等,每天都有坚持观察,然后对笔墨的表现手法技巧进行潜心研究,最终将虾是透明感利用生宣纸渗化及水渍叠印等方式表现出来。再把粗细线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表现出虾的姿态,画出来的虾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因而,老师在进行老年大学国画教学时,要引导学员去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及细节。例如:画竹子时,可以去观察竹子的基本特性,竹杆的特点:笔直,越往上长,竹竿越长。小的竹枝都是从竹节里长出来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一组竹叶一般都由3、4、片小叶子组成,所以古人概括出用“个”“介”字形来概括。因而我们在国画创作中要遵循这些特性,不能乱画一通。在国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员在生活中去寻找一些绘画的素材及灵感,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
老年人,是一个庞大而又特殊的人群,他们主要包括离退休干部、老教师及各行各业为社会出过力作出贡献的工人和爱好国画的老年人。他们大部分是过去非常喜欢绘画,热爱艺术,但因工作生活的因素没有时间系统学习,离退休后,终于有时间学做自己喜欢的事。在老年大学里,只重视教学而忽略教育功能还是不行的。老年大学里的教育内容主要的不是政治、思想品德等等,而是根据老年人的心里特征和意愿,启发他们对书画艺术的认识、理解,对学习书画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培养一个平和、认真,乐于观察、追求和表达真善美的良好心态和正确思维表达方式,最终事先提高学员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自信,使他们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郑雷《探析老年大学国画教学对学生审美情绪的培养》大众文艺
2、朱颖人《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一篇:模块化教学在终身学习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