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发《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作者:社区学院 发布时间:2009-09-02 来源:鄞州区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区委办公室 区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构建学习型
社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仑委办〔2007〕44号
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各乡镇党委、政府,区直各单位:
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宁波市北仑区委办公室
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构建学习型
社会的若干意见
社区教育是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05〕64号)文件精神,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多层次需求,完善服务型终身教育体系,加速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现就推进我区社区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的事业。目前,我区正处于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努力实现“综合实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城乡区域协调、和谐社会构建、执政能力提高”五大新突破的关键时期,而人民群众对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品位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同时,随着新一轮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市民”急剧增加以及农村社区和新农村的重点建设,迫切需要加强社区教育。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意义。
1、加强社区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是加强社区思想工作、加快社区建设和发展文明社区的灵魂和载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力推进社区教育,有利于社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有利于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实现和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2、加强社区教育是倡导文明健康生活的内在要求。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促进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社会风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进社区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形成处处学习的环境、时时学习的氛围、人人学习的机制,将有利于弘扬正气、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有力地推动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形成社区成员共同推进社区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3、加强社区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继续走在前列,归根到底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崇尚学习、注重学习、善于学习,并努力满足各类社会人群多层次的社区教育需求。
二、推进社区教育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树立全民学习理念、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确保2007年进入省社区教育实验区行列,力争2010年成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形成“学在北仑”的良好氛围。
1、健全社区教育网络。推进区社区教育学院及戚家山街道成校2008年新建,迁建新碶成校、小港成校和大碶成校,扩建柴桥、霞浦、白峰、春晓、梅山等成校,完成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标准化建设。各社区、行政村的市(村)民学校建校率达100%,企业职工学校达200所,形成面向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资源平台。到2010年,全区有1所国家级和5所省级示范性成人学校,其余3所成人学校达到省一级办学水平。
2、全面普及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终身教育需求,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社区居民年培训率力争每年提高五个百分点以上,到2010年达到50%以上,其中老年人群和外来务工者的教育均达到50%以上,在职职工全员培训率在60%以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每年在1万名以上。
3、广泛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创建一批充满活力、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国家、省、市级示范学习型社区及学习型组织。到2010年,60%以上的家庭成为学习型家庭,60%以上企业、行政村成为学习型企业、行政村,80%以上单位成为学习型单位,90%以上社区成为学习型社区,80%以上街道、乡镇成为学习型示范街道、乡镇。
4、有效整合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到2010年,90%以上的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全区文化、体育、科技等场所开放率达到100%,社区内各类机构、团体、单位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活动。
5、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良性机制。
6、营造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积极营造“人人终身学习、时时处处学习”的浓厚学习氛围,使终身学习的理念植根于每个社区居民,使每一个居民知晓“终身学习”是适应生存、提高本人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必需条件,从而养成自觉学习和终身学习习惯。
(二)基本原则
1、党政领导原则。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创建学习型社会进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行政推动、政策拉动和舆论促动,动员社会所有力量,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建立纵向沟通、横向联合的社区教育网络,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和浓厚氛围。
2、城乡统筹原则。在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始终坚持城乡统筹,推动城区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协调发展,积极开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社区教育,大力提高社区居民、农村村民与外来“新市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3、开放整合原则。着力推进教育资源的社会化与社会资源的教育化,充分整合全区各类教育资源,搭建社会化和开放式的教育平台,促进教育反哺社区,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的协调发展,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
4、开拓创新原则。根据我区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和现有的教育文化资源,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着眼长远,更要开拓创新。不断更新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积极探索研究,注重内涵特色,发展新模式,总结新经验,使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活动既充满生机,又循序渐进,达到既定目标。
(三)主要任务
1、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开展教育培训,是社区教育的基本工作,应根据社区内不同教育对象的需求,按照国家对各类教育的有关规定,大力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要始终重点抓好量大面广、受到社区居民普遍欢迎的各类短期培训活动,努力满足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弱势群体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等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积极抓好社区内的婴幼儿教育、青少年学生的校外素质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培训内容包括科学文化、职业技能、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环境保护、健康保健、人口教育、社会生活、休闲娱乐等。要紧紧围绕社区建设的中心工作和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拓展和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加强培训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工作,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实现从计划供给型向需求推动型模式的转变,提高市民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基本实现有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的社区居民“人人皆学”的目标。
社区教育工作必须因地制宜,体现社区特色。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理清城市社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不同着力点,有效创设活动载体,鼓励试行“市民终身学习积分卡”制度,千方百计激发居民的学习动力。要积极扶持群众自主、自理、自治的社团组织,增加文体活动的知识含量,注重传承社区文明、提升社区文化特色,打造“一街一品”、“一居一品”等特色项目工程,以真正激发社区教育的活力与生机。区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要精心组织每年一届的“社区教育宣传周”活动,定期举行“市民大讲堂”,大力宣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及时总结、提炼各街道(乡镇)、学校、社区居(村)委会和企业的社区教育工作特色,经常搭建展示社区教育成果的平台。
2、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社区教育网络。社区教育涉及早期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层次,范围遍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体现全员性、全面性和全程性的特点。要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各类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社区(村)内的中小学校、业余党校、老年大学、法制学校、人口学校、各类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和文化、体育、科技、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将其统一纳入当地社区教育体系,保证各类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最大限度的开放和共享。学校和其它教育资源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要主动向社会和社区居民开放。
加强社区教育实体和网络建设。形成以区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居(村)委会社区市(村)民学校为基础,以网络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手段的社区教育网络。区社区教育学院要整合电视大学、远程教育、教师培训和各类专业培训的力量,尽快建设成为区域内开展社区教育的指导服务中心、教学资源中心、师资培训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教育研究中心,发挥好对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街道、乡镇成校的标准化建设,推动省示范性成校创建工作。街道、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农村成人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农民培训和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以成人学校为基础的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要会同辖区内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社区(村)、企事业单位联成教育网络,发挥其指导辖区内各社区(村)市民学校、村民学校和职工学校的职能。各市民学校和村民学校是居民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主要公共学习基地,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构建网上学习平台,初步形成“学习在社区、健康在社区、娱乐在社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
3、大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加速建设学习型社会。创建学习型组织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各部门、各街道、乡镇和社区(村)要提高认识,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根据社区内不同类型组织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学习型组织创建目标、评估标准和实施办法,通过每年评估促进,有重点地培育创建一批学习型组织。推进学习型家庭创建,使学习成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重要生活和自觉行为,大力培育家庭文化,弘扬家庭美德,全面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推进学习型单位和企业创建,不仅全面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而且有利于企业营造先进文化,创新经营理念,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推进学习型社区(村)创建,使社区建设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社区学习氛围不断加强,社区学习活动广泛开展,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技能明显提高;推进学习型示范街道、乡镇创建,大幅提升社区教育水平,以点带面促进社区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创建学习型组织,既要广泛发动,又要精心组织,关键是充分调动和发挥辖区内组织、单位、家庭、个人开展和参与终身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单位和个人的需求。要落实好相关措施,完善有关制度,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并努力使学习型组织占社区内各类组织的比例逐年提高。宣传、教育、民政、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
三、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社区教育工作深入推进
1、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统筹主导。社区教育是涉及社区各类部门和社区全体成员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教育体系,也是一项服务社区全体居民的基础性、公益性的教育事业。要继续探索和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社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规划。在规划社区(新农村)建设时应充分考虑社区教育发展的要求,并将各街道、乡镇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到年度教育督导考核的范畴。
为加强统筹和领导,区委、区政府成立“北仑区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区委副书记和宣传部长任名誉主任,分管区长任主任,各职能部门和各街道、乡镇分管领导任委员,并通过联席会议制形式,定期研究我区社区教育工作,负责制定全区社区教育的规划、政策和计划等,指导各部门和各街道、乡镇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社区教育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内。区各有关部门应明确1名社区教育工作联络员,具体组织和落实本系统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同时,各街道、乡镇需成立“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由街道、乡镇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和宣传委员任名誉主任,分管副主任、副乡镇长任主任,并落实1名社区教育管理干部,主持街道、乡镇的社区教育日常工作。各社区居(村)委会应加强对社区教育的领导,明确具体的负责人员,建立通讯员队伍。
2、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各街道、乡镇要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主兼结合、适应社区需要、富有社区特色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专职人员的编制“以辖区总人口不超过万分之二的比例配备”,兼职人员按照实际需要聘用。要充分发挥社区内离退休干部、专家学者、教师、企业家、各行各业工作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以及有一技之长人员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努力形成一支热心教育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组建区社区教育讲师团,服务社区居民求学、求知、求美、求健等需求。从今年起,区域内教师都必须为社区教育提供规定时间的义务服务,并计入师德培训学分。
3、加大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经费筹措办法,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07年起,区财政按区域常住人口人均5元的标准划拨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各街道、乡镇按辖区常住人口予以配套,并在社区建设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社区教育,主要用于教育服务平台搭建、大型活动组织、市(村)民免费培训项目补助、社区教育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以及各级检查评估、先进表彰、开展调研等工作。社区内各类企业要认真落实关于职工工资总额1.5%—2.5%用于职工培训的规定,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各自职责和所承担的任务,落实相应的经费。
4、加强社区教育的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推广发展社区教育的经验和做法,营造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从2007年起,定期出刊“北仑社区教育”专刊,并通过各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市民学校等网络及时发布教育培训“菜单”。深入开展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针对社区教育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的规律,逐步形成并完善社区教育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社区教育的实践。
(共印18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