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教育 >> 社区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周志成   发布时间:2013-09-04   来源:鄞州区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随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长时间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在心理、行为等易产生孤僻、冷漠、自私、狭隘,甚至恐惧害怕等心理,导致其”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理偏差,学习受到影响。那么如何让这些儿童也能够茁壮成长呢?为此,我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世代耕种的土地,涌入城市务工的浪潮中。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他们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束变成了一个特殊趵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不少研究者指出留守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由于缺少对其原因的深入分析,以至于对溜守儿董提出的教育对策往往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我认为从出生到成熟,即青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身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心理变化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一个人人格特征、行为态度、心理健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的心理特征的形成是遗传和环培相互作用的产物。青少年处在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正值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不仅要面临奠基人生的重要任务,也要面临着青春期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思想意识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的丰富,生活节奏的如快,以及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等,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喻之为”疾风怒涛”的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高度关注,这是青少年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

1、易出现普遍的心理问题

儿童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家庭和社会如果能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备的条件,给予儿童应有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就会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留守儿童少年多数是学龄儿童少年,他们一般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为监护管理。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缺少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代理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他们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他们内心痛苦,看上去淡漠、自闭。儿童时期的留守经历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留守儿童在校学习、交往和活动中,普遍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或表现出消极态度和退缩行为,或玩世不恭,有的甚至放荡不羁,成为问题学生。

2、易发生心理偏差

据调查,这些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和心理行为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需要他人的监管和正确引导。然而在农村,大多数临时监护人懂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人少而又少,对孩子的心理行为漠不关心,认为,只要不犯大错,他们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正面诱导,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由于得不到应百的教育和重视,他们多数自暴自弃,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台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形成心理偏差,甚至误入歧途。

3、易出现盲目反抗和对父母充满怨恨的逆反心理

一些留守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少数儿童还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儿童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毋,产生情感隔膜和充满怨恨。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向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亲情的缺失

有专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无法替代的。父母外出务工的现实,使留守儿童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惆怅。留守儿童不仅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缺少相处的时间,而且平时通话的机会也比较少,这种状况限制了这些儿童与父母间的情感和语言沟通。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儿童成长过程中,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发展,离不开父母的悉心呵护。父母的爱与教育,犹如阳光之幼苗。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一百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而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而忽视了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然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年老体弱且文化素养俯,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大部分还存在着溺爱的现象。而留守儿童也觉得他们思想老化,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心理、情绪、情感娈化,极少与隔代长辈之乎者也间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所以,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祖辈们都难以及肘察觉。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易引发种种心理病症。由于缺乏及时赤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由于缺乏父母的示范作用,他们很难为自己的发展找到明确的社会定位,今后很容易走上极端的道路。

3、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是肤浅的,或者说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导致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心理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犬管。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许多农村中小学校为了追求片面的升学率,重智育,轻心育。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现在仍是应试教育占主流,素质教育疏于形式。特别是大多农村中小学校的学额较多,每班平均在45人以上,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另一方面,在学校里对于留守儿童进行较好管护的措施是实行寄宿制,即将他们统一安排右学校住读,由学校统一管理。学校寄宿的集体生活,既可弥补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的了解,又可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此外,由于留守儿童的家长都外出打工等诸多因素,学校也很少召开家长会,更谈不上开家长学校了,因此,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互动的机会几乎没有,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缺失的情况下,作为儿童社会化部个重要场所的学校,其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和填补。

4、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缺乏法律、生理安全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好坏、交友不当,很容易被一些坏人引入歧途,从而导致严重问题的发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帘不利。留守儿童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由于长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加上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导致情感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心理和性格朝着非健康和非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他的孩子。

5、社区和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关注不够

社会的大环境是儿童学习、体验、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与学校教育相对的社会教资源缺乏,教育观念相对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关怀的不足。加之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在社会上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认为他们缺乏家教,受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偏见也会直接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 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导,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留守儿童自身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在广大农村,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实途径应该是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基础,有针对性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在农村地区,家长和孩子心目中最正规、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场所是学校。学校自身的特点使其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之有现成的教育设施、教学人员可以利用,农村学校无疑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最理想的场所。在对岔村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利用和教育功能的扩展中,学校应钉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爱心,对留守儿童的儿理健康给与更多的关注。

1、加强农村学校心理和管理

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和管,领导及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共同努力,加强协作和配合,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在拓宽育人途径上下功夫。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心理行为等情况。要及时主动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要配备心理辅导教师,或对相关教师进行相关的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积极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刀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执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的矫正,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如书画展、文艺活动、演讲比赛、体育运动会比赛等,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部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2、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观念亟待改变

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教育观念落后,存在着重养育轻教育、重智轻德、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不足及不当的教养方式。因此,笔者建议:首先,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普及正确昀儿童教育观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可以借助报刊、电祖、网络、杂志、广播等大众媒体不断向农村家长宣侍、传播、讲解,农村学校和社区也可以有意识地为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专门举办内容有针对性的讲座以普及这些知识。其次,应尽可能调整姑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再次,应采取多种形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学校虽然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力量是远这不够的,要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供。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校可以把退休于部、老工人、老教师组织起来成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力量,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屉产生合力效应。

4、鼓励留守儿童发挥自身”弹性”作用,学会自我约束

环境是外部客观同素,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还要通过儿童自身的内因,儿童不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抚养行为与儿童行为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儿童本身的特点会影响着父母或监护人的教养行为。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在面临家庭困难时,要以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困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战胜不利的环境因素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挥”钢化效应”和”弹性”作用,成为生活的强者。学校及社会要大力宣传自强不臭战胜困难的留守儿童,使他们成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的榜样。

同时留守儿童自己应加强白我教育和引导,要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面对现实的信心和勇气。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向着积极、乐观、开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好的一面发,不断完善自己。要理解父母出门在外的艰辛,自觉约束自已的行为,努力培养独立自主、不怕困难的意志和能力,要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辛勤劳动,不让父母操心。要学会乐观的面对一切困难,做生活中的强者。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且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和重视。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本盖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为这场保护祖国的花朵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周志成  宁波市鄞州区章水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大专    小学高级教师  18067225215

主办单位:宁波市鄞州区教育装备与信息管理中心
本站域名:www.nbyzedu.cn 浙ICP备05018215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8.0版本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