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教育 >> 社区论文

以庙会文化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几点实践与思考

作者:鄞江成校   发布时间:2015-06-03   来源:鄞州区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摘要鄞江庙会是一项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要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护与传承并重,利用与开发并举,弘扬传统民俗文化。通过编写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举办社科大讲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并借助庙会平台集中展示社区教育成果,展现本土非遗魅力,着力破解非遗传承瓶颈,实现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的无缝对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充分发挥村民学校的基层阵地作用,提升居民对社区的亲和力和归属感,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着力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关键词鄞江庙会;社区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学校;乡土教材;学习型社区

   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的宏伟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部署,社区教育作为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主要载体,在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村民学校要努力挖掘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并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基层阵地作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终身教育向纵深发展,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鄞州区作为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之一,在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要巩固创建成果,深化内涵建设,让社区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以科研引领社区教育实践,以精品项目来提升社区教育品质。如何以人为本,整合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凝聚多方力量,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活动,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形成社会评价与激励机制,促进社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社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此,两年来我们认真进行《以庙会文化促进社区教育发展》项目的实践与研究,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庙会民俗文化教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居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实验背景及基础

   鄞江庙会是鄞西地区群众纪念古水利工程它山堰的建造者、唐代鄮县县令王元玮和造堰献身的十位工匠的纪念日。庙会起源于北宋咸丰四年,至今已延续一千多年,是一项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在鄞州区乃至整个宁波地区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庙会一年三期,分别为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和十月十,其中以十月十庙会最为盛大。鄞江庙会于2010年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逛千年庙会、览风俗人情、探它山文化、促经济发展”为主题的鄞江庙会集“祭、游、戏、市、谊”五大庙会元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效地提高了鄞江镇的知名度,重塑了历史文化名镇新形象。庙会期间,活动内容丰富,有善政侯孚惠王出巡、它山文化研讨会、它山山水书画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全面展示千年古镇鄞江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

   选题“以庙会文化促进社区教育发展”进行实践、探索、研究,是立足地方、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挖掘、梳理、提升庙会的文化内涵,以此来引领、推进和丰富社区教育。

二、实验目标及内容

   本项目的目的是挖掘庙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传统庙会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促进传统民俗活动的健康开展,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促进社区教育发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庙会文化,弘扬传统民俗,展示非遗项目,编写乡土教材,举办社科大讲堂,增强群众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提高社区教育的知晓率、认同率和参与率。

三、实验方法

1、文献研究法:确定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明确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广泛搜集民间关于它山堰的传说,悉心研究鄞江庙会的文献资料,为庙会民俗文化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

2、参观学习法:组织项目组成员参观咸祥庙会,感受民俗文化,接受洗礼,凝聚合力,激发活力,借鉴其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亮点,并加以吸收、创新,为传承和弘扬庙会文化,更好地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点面结合研究法:有重点地选择2个群众基础较好村作为试点,组织发动教师、志愿者到村民学校进行庙会民俗文化宣教活动,以点带面,以面带片,推动全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科学发展。

4、调查统计法:认真设计调查问卷,对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定期召开实验项目交流座谈会,听取、了解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搞好社区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真实的数据资料。

四、实验过程

1、领导重视专题研究组建队伍制订实验方案,全面动员认真实施扎实推进。

   自2012年5月本项目获市级立项以来,鄞江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镇社区教育委员会成立实验项目领导小组,并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制订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切实可行的《以庙会文化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区建设2年行动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并迅速启动实验研究工作。11月,镇社区教育委员会召开村民学校负责人专题会议,全面动员和部署实验工作,并按照预定方案认真、扎实抓好实验工作的每一个步骤,取得实质性成效。

2、调研本地历史遗存深度挖掘本土非遗资源,筛选论证确定本土非遗名录。

   协同镇文化站深度挖掘涵盖曲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8月,实验项目领导小组邀请鄞州区文化馆负责人主持召开鄞江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拟立项项目论证会,对拟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论证,最终确定宁波走书、它山庙会、打铁技艺、泥雕、石雕、手工做长面、弹棉花工艺等11项首批鄞江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同年十月十庙会开街仪式上进行非遗传承基地授牌,通过邀请传承人到中小学授课等形式,加深青少年对非遗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的认识,使本土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3、组建课题研究队伍编写社区教育乡土教材,解决社区教育教材缺乏难题。

   组建课题研究队伍,广泛搜集、悉心研究已出版的有关鄞江镇的历史人文典籍、著作,以及报刊发表的文章,走访专家以及老同志,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编写乡土教材打好基础。2013年6月,项目领导小组邀请湖州师范学院教授柯平等18位作家围绕鄞江它山堰、澄浪潭、梅园石、南宕北宕、鄞江庙会等创作编写《它山传奇———四明首镇鄞江记忆》,再现鄞江秀美古朴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给读者一幅静美的江南古镇长轴画卷。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是深化社区教育内涵、提升社区教育品质的重要方式,该书的出版发行切实了解决社区学校、村民学校“缺教材”难题,乡土教材的运用在也成为中小学思品课的拓展和延伸。

4、培育草根讲师团队伍举办社科大讲堂活动,构建庙会特色文化课程体系。

  以适应建设学习型社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宗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构筑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社区教育工作主阵地,就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和社会科学的前沿问题进行讲解,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组建一支较稳定的社区教育讲师团队伍,组织发动讲师团成员运用乡土教材在村民学校进行教学实践,采用课堂教学和参观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对广大群众和青少年进行庙会文化、传统民俗教育,增进了居民对地域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提高居民思想素质,探索运用激励机制和协作机制,形成社区教育合力,推进庙会文化教育持久、广泛、深入开展。

5、普及民俗知识展示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壮大志愿队伍完善服务体系。

   贯彻“点面结合”逐步推广的方法,挑选了办学基础较好的它山堰村村民学校作为试点参与乡土教材教学实验工作,对参加实验的教师进行了2次集中培训,指导教师运用自编乡土教材讲课。庙会期间,实验项目领导小组组织了庙会公祭仪式、民俗巡游、传统婚礼等活动,安排志愿者为民俗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包括景区引导、民俗讲解、秩序维护、辅助手工艺制作等服务,展示传统文化精髓。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开展生动形象的“课外教学”,如在2013年六月六庙会期间,为即将入学的学童举办“七岁开蒙”礼活动,学童诵读传统道德教育启蒙读物《弟子规》,让学童们在读小学前接受一次传统文化的教育。在2013年十月十庙会期间,协同鄞江镇中心幼儿园开展“亲子逛庙会”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埋下爱家乡的种子。

6、借助庙会平台让居民与本土非遗亲密接触,展现非遗魅力促进非遗重生。

   让居民与本土非遗亲密接触,让庙会成为非遗重生的舞台。在2013年十月十庙会开街仪式上对鄞江镇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授牌仪式,非遗展示成鄞江庙会的一大亮点,在庙会期间以纯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技艺精湛的展示,让社区居民近距离感受浓郁的庙会民俗韵味。在庙会期间还专门设立了非遗展示专区,集中展示箍桶、剪纸等10多个民间技艺和非遗项目,多位非遗传承人在现场进行了技艺展示。

7、破解传承瓶颈非遗进校园成特色教学内容,实现学校社区教育无缝对接。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的号召,认真贯彻落实“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开展非遗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有效推进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模式,发扬传承非遗文化、发挥学校优势、创建学校特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鄞江镇中心小学作为非遗传承基地,把泥雕教学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个特色内容,鄞江镇中心初级中学也以庙会为契机,成立舞龙社团,并在庙会上进行表演。在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养正堂内布置宁波走书传承基地,利用实物、图片、视频,诠释宁波走书的起源及演变历史,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了解、认识宁波走书非遗项目的魅力,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有良好互动。

8、依托村民学校推进市优秀学习型社区建设,探索学习型社区建设新模式。

   依托传统庙会,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在2013年十月十庙会开街仪式上对“美丽鄞江”首届道德之星进行表彰,评选出10位道德模范,弘扬了正气,传递了正能量。以它山堰村村民学校为例,学校采用乡土教材、运用方言进行教学,吸引更多村民到村民学校学习,提高了社区教育的实效,增强了村民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了基层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为创建学习型社区奠定基础。2013年10月,它山堰村获评市优秀学习型社区。

五、实验成果

1.激发了市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庙会起源、尤其是十兄弟献身它山堰,使众多的听课社区居民深受感动,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例如在12次社科大讲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感情投入,听课者认真倾听,许多人为数以千计的造堰者的献身精神所感动,流下激动的泪水,学员课后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多作贡献。

2.增强了村民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由于社科大讲堂讲的是鄞江庙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自己“身边”的人物和故事(有些事件是许多中老年人曾亲身经历过)、传统特色文化艺术(宁波走书、泥雕等)等人民群众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的兴趣,村民学校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增强了村民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根据200份实验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认为讲课对了解庙会民俗文化“帮助很大”的占75%,认为“增加了一些历史文化知识”的占25%。参加调查问卷的社区居民说:“村民学校讲的是本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我们喜欢听。”

3.初步解决了村民学校“缺教材”的办学难题。

   在当前社区学校缺乏正规、统一、系统的教材,尤其是缺少适合于村民学校特点和教学需求的教材的情况下,自己动手编写本地区历史人文乡土教材,同时结合运用本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艺术开设课程进行教学,开辟了一条解决村民学校“缺教材”难题的有效途径,使村民学校办学工作中存在的三大难题(缺教材、缺师资、缺经费)之一得到初步解决,有力地促进了村民学校的发展。

4.加深了村民对庙会民俗文化(尤其是庙会起源)的了解。

   根据对200份实验调查问卷的汇总统计数据分析,在参加社科大讲堂听课学习之前,社区居民对庙会起源以及对本课讲述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清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为12%;“基本清楚”的比率为45%;“不清楚”的比例为43%;而参加听课学习以后,对庙会起源和本课所讲的历史名人、事件“清楚”的比例上升至28%,“基本清楚”的比例为72%,“不清楚”的比例降至0。

六、继续深入实验的打算

   充分利用本地区历史人文底蕴与特色文化开展社区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和继续加强的工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编写《它山传奇———四明首镇鄞江记忆》第二集,并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征求、听取意见,并请有关领导、专家审定,最终形成一套适合村民学校教学的历史人文乡土系列教材,印发给村民学校,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2.进一步加强对村民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召开社区教育工作推进会,总结交流两年来实验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规划部署今后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发动更多的教师、志愿者参与研究和实践,推广扩大实验成果,促进乡土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村民学校内涵发展。

七、实验结论与建议

   两年来,学校认真开展实验工作的实践充分证明,利用本地区历史文化底蕴与传统民俗文化开展社区教育是解决村民学校办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缺教材难题、对村民进行生动形象的民俗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进村民学校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基层社区教育工作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正确途径。

   但是,编写乡土教材只能初步解决村民学校缺教材的问题,村民学校如果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审定的正规教材,终究不能解决当前众多村民学校普遍存在的“缺教材”难题,为此我们建议:

1.鄞州区作为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之一,应先行一步,组织社区教育专家制订颁布《村民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组织编写一套富有地域特色的系统、完整的村民学校教材,发放给各村民学校在教学中使用。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重要文件精神应贯彻到社区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之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切实加强对广大社区居民,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市、区社区教育领导部门要对自编教材要进行必要的审核,对质量较高,有推广、通用价值的教材经审定后编辑出版,作为正规教材的补充,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学校“缺教材”难题。

4.相关部门编写乡土教材时应广泛征求、听取基层社区教育工作者及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所编教材适应村民学校的教学要求以及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思光,历史名镇鄞江桥 [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主办单位:宁波市鄞州区教育装备与信息管理中心
本站域名:www.nbyzedu.cn 浙ICP备05018215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8.0版本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