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进修 >> 经验论文

学略而文丰——浅谈略读教学的方法

作者:横溪镇中心小学 徐婷亚   发布时间:2017-05-24   来源:鄞州区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人教版新课程的教材在保持一定量选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略读的份量逐步增大,精读则相对减少。同时略读课文也不仅仅是只出现在每个单元的末尾,而是融入其中,与前面的精读课文密切联系,并紧紧围绕着单元主题。从五年级上册开始,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已是平分秋色了。从这个趋势来看,略读课文是越来越重要了,但是《新课程标准》对略读课文的要求却是:“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这寥寥数语让人很难把握它的意思,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误区。

刚开始教略读课文的时候,我真的很茫然。于是,我们认真研读了人教版实验教材参考用书,书中曾指出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内容上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不需字斟句酌;方法上则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有了参考书的指导,我们就大刀阔斧地行动了,先让学生读几遍课文,生字词由他们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把握,然后任由他们交流,而自己就退让一边,稍作指导,很多时候就像蜻蜓点水般轻描淡写的了事。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成了课堂中的主人,教学也似乎显得更加民主与开放了,整个教学过程似乎也体现出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其实则不然,学生失去了教师的指导,他们所读的书只停留在初读阶段,读过的东西随时间流逝也就烟消云散,从而出现了严重的“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用功结果。因此,一个学期下来,期末考试时,略读课文就考倒了一大片的学生。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经验,那就是略读课文也很重要,不像参考书中所描绘的那样简单。于是,我们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把略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来讲。词句品析、朗读感悟、积累运用、人文熏陶……可谓是面面俱到,精雕细琢,一课时的安排,变成了两课时、三课时,有时还觉得余兴未了。就这样,精读与略读“并驾齐驱”,根本就没有主次、没有差异了,结果造成课时不够,千方百计挤时间,匆匆忙忙赶进度。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区主要是我们对略读课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对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很好地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而引起的。后来,经过不断地上课听课,我明白了略读教学应该“学略而文丰”,也就是说,学习的方法要简单,而教学的内容要丰富,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读自悟要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也要提倡在略读课文的阅读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学生的读扩展到最大限度,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这读的时间包括开始的初读时间;学生感悟不到或感悟不深时有再读、反复研究、反复揣摩的时间。这样,学生在与文字反复接触的过程中,真正品味到了语言的“原滋原味”。如,我在教《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读通文中的长句,读会难读的字词。接着,让他们根据我提出的问题,边读课文边划出相关的句子,并不做上批注。再通过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来反复的研究、揣摩句子所包含的意思,体会语言的韵味。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我想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照样能读懂文章并获得独有的体验和感受,思想有多远,学生在理解的道路上就能走多远。

二、重点聚焦要精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有所区别,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重点段的确定。因此,我认为在教学略读课文时,重点聚焦要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样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本文的重点应该是体会毛泽东主席失去爱子后内心的悲痛以及面对儿子是否归葬所表现出的常人所没有的宽广的胸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以杭州西湖岳庙的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破题,让学生体会“处处”一词的含义,触摸语言的温度,以诗解诗。接着,就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课文中难懂词的意思。接下去的环节,我会让学生再读读,读出文中哪些句子中的词语背后可以看出毛主席心情极度悲痛?学生读后找出了许多句子,比如“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学生说,尤其是“整整一天”、“原封不动”两个词特别让他体会到了主席内心的悲痛。学生又找到了这句话:“‘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他们说,主席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让他们感受到了失去儿子对主席的打击有多大……充分的感悟后,再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感悟,最后通过引读的方法,让学生再来细细地读读那些句子,做到情动而意发,还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达到一唱三叹的效果。课堂的最后,我会设计一个随文练笔的机会,最后一处“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席整夜辗转反侧,泪湿枕巾的场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展开来描述。这样就能使阅读与写作融会贯通,读中有写,写中又蕴含着读中的积累。

三、语文实践重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我想说的是语文实践应该重法,也就是说,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又要将这些总结出来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尤其是在教学略读课文的过程中,由于许多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篇篇文质兼美,出于名家之笔,确实属于“阅读精品”,深受学生的喜欢,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难以割舍。因此,在这个时候,掌握学习方法的同学就能如鱼得水了,而没掌握方法的学生就只能学到教师所教的那些知识了,知识的差距就在这小小的瞬间拉开了。

四、拓展延伸重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作为略读课文,我认为它的拓展延伸也是很有必要的。《现代汉语词典》将“略”解释为“简单、略微”,顾名思义,“略读”就是简单地读一读,略微知道大意即可。于是老师们便有了“忽略”的念头,忽略了读。其实,我们应该“略教而不略读”,给学生搭建充分思考的时间。比如说,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毛泽东主席的。其中《毛主席在花山》一课展现了毛主席作为伟大领袖却也有着普通老百姓的情怀,他是那么的关心群众,热爱群众。因此,在拓展延伸部分,我以多形式的方式让学生去了解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用的最多的就是读各种各样搜集来的文章,有介绍主席的资料,有毛主席自己写的诗,有他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等等,通过各方面知识的补充,学生对毛泽东主席有了全面的了解,文中的几篇课文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的话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文章最基本的方法,却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因此,我认为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只要教学得法,它发挥的作用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小,略读课文的教学是不容轻视的。那怎样才能合理地处理,恰当地区分它们两者呢,还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并将之完善。

 

主办单位:宁波市鄞州区教育装备与信息管理中心
本站域名:www.nbyzedu.cn 浙ICP备05018215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8.0版本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