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进修 >> 经验论文

​小学第二学段阶梯式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鄞州区惠风书院 林梦琪   发布时间:2017-10-25   来源:鄞州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摘要] 第二学段作文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把握好第二学段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保持学生习作兴趣,提升写作水平的关键。设计阶梯式的作文教学,从揣摩教材,生活积累到先段后篇,以读促写,最后分层评价,重在修改,为学生搭设阶梯,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降低难度延长时限分层提升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看图说话和看图写话的训练是作文的起步阶段,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作文训练是鼓励学生把文章写具体,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个阶段既是作文的启蒙阶段,又是由简单训练到复杂训练的过渡阶段。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作文训练是教会学生如何记事、写人、状物,这个阶段是掌握规律,运用规律,严格作文训练的阶段,解决“怎样写”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学第二学段不仅是由简单的写话过渡到成段的阶段,也是由段过渡到写篇的阶段。第二学段习作犹如一道坎,迈过去了便一路平坦,相反,这一步没走好,也会成为后期习作的绊脚石。

设计阶梯式的作文教学,由浅入深,阶梯推进,分层提升,是促进第二学段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揣摩教材,生活积累

(一)把握教材特点

1.提前明确习作任务

对每次习作乃至全册教材的习作要求,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每次习作之前,教师需进行充分酝酿,精心准备,并结合教材要求、学生原有基础、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充分整合,制定出最佳方案。有了明确的教学思路,教师完全可以在单元教学前,一册课文教学前把习作要求、任务、方法等提前告诉学生。这样既降低了习作的难度,也让学生提前有了习作的心理准备,避免了习作教学“一步到位”。

2.单元涵盖习作教学

新课程实施至今,单元整组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习作教学融合到单元的每课教学中,结合单元整组教学目标,在单元导读课中布置习作任务,在主题阅读课中贯彻读写结合,在回顾拓展课中渗透对习作情况的评价。学生时不时地与“习作”碰个面,就像交朋友一样,接触的次数越多,学生与习作的距离就拉得越近。

3.阶梯推进习作进程

学生习作能力的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若不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拔苗助长,必会适得其反。为了保证学生习作过程的序列性,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准则,设置阶梯。先“积累词句”,再“学写段落”,后“连段成文”,学生在这样渐进的过程中收获会更大,成长更快。

(二)注重生活积累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最好的素材来源,也是学生最喜欢写的。教材中的单元作文是单元整组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紧扣单元主题。生活观察积累即跳出以教科书编排按部就班式的传统写作教学思路,努力让小学作文教学走向“源于生活素材”与“基于教材规律”相结合的理想境界。

(三)提炼最佳主题

生活的素材是丰富且立体的,对于小孩子来说,生活中的习作素材又是“跳跃”性极强且稍纵即逝的。因而,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之后,如何帮助学生提炼最佳的习作主题,这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1.筛选法

小孩子面对大量的生活题材,往往会茫然不知所措,也无从下手选择最合适的习作题材,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筛选。筛选的方法可有: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切合教材意图的,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等等。

2.凝聚法

即让学生带着自己思考的话题,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向的去捕获生活中的习作题材。

3.推敲法

即引导学生对既定的生活素材,如何用最准确、最富有新意的词语去表达题目。“题目即文眼”,其实,在推敲题目的过程中,恰恰是孩子们全盘构思文章的过程。

二、先段后篇,以读促写

(一)由简到难,先段后篇

小学生作文内容,客观上是指学生所接触的事物的方方面面,主观上是指学生所接触事物,所引起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段或作文训练,不仅要引导学生扩大观察;由观察画面到观察生活,由观察静态的物件、景色到观察动态的人、事、活动等,以认识生活,积累素材;同时,更要为学生提供形象鲜明,内容有趣的生活片断。

第二学段的片断训练若要成功,关键是要掌握写法要领:

集中训练学会构段的方式。主题要集中,日常多训练“总——分——总”、“总——分”、“分——总”,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常规性的意识反应。

训练孩子们把片断写丰满。片断写具体、丰富了,则全文也是就成功了。尤其是重点片断的训练,力求引导学生要写“丰满”。具体的策略有:展开想象,虚实结合;多用联系,丰富情感;合理修辞,增强语感。

(二)以读促写,迁移运用

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不仅习得阅读方法,懂得文本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会语言的运用和文章的篇章结构,努力体现“以读养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实现有效的“读写结合”。

学生的学习总是经历着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在模仿中习得,在习得中掌握。我们倡导的作文是学生一种生命状态的自我表白,可以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展开想象和创造。但一味地放任自由表达,就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话题的太宽泛而不知所云,反而得不到个性的发展。而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却因为缺少有效的点拨与引导徘徊在学生的“作文大门”之外。因此,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对习作要求的理解,对作文思路的拓展,连接起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有效架构。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整个习作过程,充分尊重儿童的想象力创造思维,放手让学生写自己“内心想说的话”,在此基础,再组织现场代表性的习作案例评改,逐步、有效地渗透写作技法技巧。在亲历修改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感悟写作方式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规律。

(三)延长时限,自由完成

在教学每一新单元课文的起始,便明确本次习作任务。然而逐次展开 、推进“范文赏析——共商主题——生活观察——词句备用——片断铺垫——独立成篇——互改——自改——展评”等整个过程。

对于九个环节的进度,视学生的兴趣或差异,由其自行安排完成进展。而全程的时间基本控制不变。

在每个环节的推进中,教师视学生的差异性作个别指导为主。尤其是对于“确定题目”、“词语备用”、“片断习作”、“展评修改”这四个环节,作为重点辅导的时机。因为这往往是孩子们的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三、分层评价,重在修改

(一)即时反馈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遵循 “无拘无束地先写,有章有法地再改”,充分尊重儿童的想象力创造思维,放手让学生写自己“内心想说的话”,先在此基础教师给予即时的反馈和点评,再组织现场评改,逐步渗透写作的技法技巧,在亲历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感悟写作方式及规律。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改,师生共评等多元评价方式,体现“师生合作”、“家校合作”的思想。小学生的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然而教师的“导”又须得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表达的基础上,如此的师生合作方能真正有效。贾志敏老师认为:“作文,需要教又不需要教。”课堂作文就是要教学生怎样写的,从写好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开始。这个过程就是教学生运用语言、组织语言、进而达到掌握语言的过程,这是必不可少的训练。而家长的参与又能促进学生习作兴趣,开阔习作视野。

(三)展示平台多方位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从侧面反映出赞美对孩子的激励作用。教师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读给全班听,这是对创作者的直接奖励。在读优秀习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感受到那个习作被读的孩子其内心是愉悦的,这无疑对他是一种激励,能激发他写作的兴趣。言语的赞美是直接的,教师也可以将优秀习作汇编成刊,或者推送到班级主页,班级微信公众号等交流平台,让孩子的习作在多个平台进行展示,增强孩子习作的信心和动力。

四、结语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我们给学生一些台阶,才能让他们展开学习过程,而不畏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建立在学习结果之上的,学习结果将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设台阶,帮助获得学习的信心,兴趣必将持续发展。第二学段作文是承前启后的,促进写作兴趣将为今后开拓更大的学习舞台。


主办单位:宁波市鄞州区教育装备与信息管理中心
本站域名:www.nbyzedu.cn 浙ICP备05018215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8.0版本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