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高”
——浅谈数学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作者:宁波市四眼碶小学 柳燕琴 发布时间:2018-11-06 来源:鄞州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讨论”尤其是小组间的讨论在教学中已是教师常用的手段和教学策略,它为全体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与班级团体学习相比,在合作、交流、相互促进等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它能够把一个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虽然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在实践中,就会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存在上一些误区:如许多讨论内容选择不当,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讨论时间分配不合理,使学生讨论不充分、不深入;小组讨论的组织效率低。小组讨论时,由于教师的控制力低,以致于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要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有利条件,必须认真地研究讨论运作的艺术,使异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等的频度和效果。
一、内容精。
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内容,把学习中的“要点”作为主攻目标,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设置的问题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且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使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既可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深层求知欲望,使学生体会探索的意义及价值,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中,媒体显示跷跷板乐园中同学在玩耍: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有4人,旁边有9名同学在观看。
教师这样安排的:首先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跷跷板乐园中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不是教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从众多的数学现象中,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充分的探索中发现的。其次是他们自己发现了解决“跷跷板乐园中一共多少人?”的方法。“你能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说给你的学习伙伴听听吗?你们对哪种方法感兴趣呢?为什么呢? ” 学生从“跷跷板乐园中一共多少人?”到“提出问题,自我构建数学问题”,学生自己决定了学习的主题;在学习中学生表现出了能动的作用,从解决问题的方法到方法的多样化,优化实现了自我认识、自我超越;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提高。
二、时机准。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讨论。小组讨论是组织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有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就能解答,通过实物演示、操作、观察或其他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教师要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分组讨论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四年级“商不变性质”时,我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在山青水秀的花果山上,漫山遍野结满了又大又甜的桃子,小猴们缠着孙悟空要桃子吃,孙悟空说:“好!给你们8个桃,平均分给4个小猴。”小猴们说:“太少了,太少了!” 孙悟空又说:“那就给你们80个桃,平均分给40个小猴吧。”小猴们说:“还少,还少!” 孙悟空说:“给你们800个桃……”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列出算式,算出每次分桃的结果。
8÷4=2(个)
80÷40=2(个)
800÷400=2(个)
8000÷4000=2(个)
列出算式后,进行分组讨论:观察这几道题目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讨论时有的说商都是2;有的说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相同的倍数,所以商才会是2……最终得出商不变的性质。这样的讨论比起全班共同讨论来,发言的面更广,调动了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思维,起到了以好带差的作用。
三、热情高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学生能自主探究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能讨论解决的,教师决不从头讲到底。教师要做好合作者、指导者、参与研究者的角色。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往往与教师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要不时地“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积极的说话者和谦逊的倾听者。如果教师只是想着自己的教案,只是按预定的方案组织讨论,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有讨论的需要,就很可能出现讨论超前或滞后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
(1) 创设运动会购买饮料的情境。提问:“如果一箱饮料是24瓶,那么18箱这样的饮料一共有多少瓶?先让学生估猜瓶数,思考应该如何列式,然后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24×18”。
(2)学生探究出很多方法。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差异,让学生交流,促进有差异的发展。A请每一个学生检查整理自己计算的思路,在小组内汇报,想一想:你在小组内如何交流?准备说哪些话?B小组交流,学生轮流说,尽可能不要重复。C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准备汇报哪些成果?由哪一位同学汇报?D全班交流: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哪些解法我们组没想到?我们有什么收获?
(3)反思巩固。比较以上各类方法的特点,提出新的问题:计算“23×17”,以上哪些方法失效?可保留哪些方法?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学生对新的问题有自己的方法,并能选取对眼前问题有用的方法;数学交流既保持数学思维的简洁、快速,又克服了数学思维中存在过程和结果的模糊性。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投身于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中,是教学成功的表现之一;唤起讨论的热情就是唤起对学习活动的热情;要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成为学生的伙伴、合作者。对学生讨论中的一些不甚理想的表现,教师要多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去思考,学会理解、宽容和科学引导,切忌“讽刺挖苦”,“大发雷霆”,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死气沉沉”的氛围会磨灭和扼杀学生的个性,也就更谈不上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了。
要想真正发挥小组讨论的交流与合作功能,讨论的时间就必须充分。如果讨论的时间太短,学生的讨论尚未展开就草草收场,不同的意见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表,就无法引起争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课堂上也不可能出现生动活泼的情景。总之,一切均应从实际效果去考虑,防止走场。在数学课堂上有效而适时地进行分组讨论,不但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好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与潜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