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网络构架德育课程的彩虹桥
抗疫背景下学校项目化德育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
作者: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黄明敏 发布时间:2020-09-29 来源:鄞州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摘要】在如今疫情常态化的社会背景下,德育课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关注。本文重在探索借助网络对德育课程进行全方位构架。抗疫背景下学校项目化德育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现代科技的手段将德育课程化、项目化,从而真正达到“立德树人”。
今天的孩子,不缺少课堂与书籍,也不缺少电脑与网络,他们缺少的是生活的磨难与生命的磨砺,他们缺少的是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他人的关心,我们担心,疫情过后,我们的孩子,只有知识的增长,没有生命成长和道德提升。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人。虽然疫情给当前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如何在这种常态化的疫情形势下确保每一个孩子都不掉队,让孩子们从活生生的教材中,学会生活、学会同理,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担当,学会独立思考,从而获得爱与力量,甚至智慧和勇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疫情下的德育困境
1. 常规化育课程实施受阻。疫情背景下急需的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感恩教育等,学生需要建立起的安全意识和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均需家庭参与,家校共建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心理受到疫情冲击,学习形式改变的影响,家校共建视域下的学生成长家庭建设更是急需心理课程,家庭教育课程等跟进。但是家校沟通,师生沟通因疫情阻隔,脱离学校环境而缺乏实效性,导致学生德育成长所需的常规德育课程无法实施和跟进。
2. 单一化德育形式缺乏实效。疫情发生以来,德育工作者们显智显慧,积极行动。网络上每天都有大量形式各异的德育活动展现,如线上召开开学式,升旗仪式,或进行各种德育的主题学习等。这些形式的德育教育在非常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德育成长凭借主题单一的活动形式难以达到最佳效果,实现疫情下的育人目的。同时对学生参与的监察反馈显然力不从心。
3. 系统化德育课程网络指导深度学习缺位。最关键问题是学生在疫情期间的良好精神与优秀品格建设需要依托系统有效的德育课程体系。良好精神与优秀品格建设更需要学生在德育系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进行研究性高阶阅读与主题式探究等德育成长活动,这些需要在具备德育课程体系的同时,具备纳入学生参与过程的德育课程实施架构与德育课程具体落实的策略。而疫情当下,系统化德育课程指导学生深度学习内化德行修养的研究需要借助网络连通进行落实,这一研究目前尚显薄弱。
故而,如何在疫情当下,借网络优势,建立系统的网络德育项目化课程,并研究落实德育项目化课程的策略,开发网络项目化德育课程实践的工具,将学生纳入到项目化德育课程体系中,自主参与,以独立与合作两种形式进行高阶阅读,深入探究,从而达到精神品质内化的德育目的,便显得尤为关键。
二、疫情形势下网络德育课程的构架
1、网络德育课程的系统化
长久以来,我们在德育课程上对于网络的运用浮于蜻蜓点水的层面,未能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网络构建。
针对此次抗疫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设计开发项目化德育网络课程。课程主题化,主题之间形成递进的逻辑建构,与学校校本课程融合。如:生命主题项目化德育课程、卫生习惯与疫病关系主题项目化德育课程、疫情视域下社会意识主题、疫情视域下公民素养培养、疫情视域下新闻素养、疫情视域下家国情怀、疫情视域下国际视野等等。这是课程构架的广度。
此外,每个课程的实施要进行多种策略的运用。比如信息收集策略、文案撰写策略、活动设计策略、过程追踪策略、网络执行策略。课程评价也注重两个维度:一过程追踪维度,二学生个体参与维度。依照不同主题项目,不同项目形式,项目开展具体步骤分别设计对应的评价。这是课程构架的高度。
以疫情视域开发德育课程主题,主题间形成从个人到集体到家国到世界的递进关系。依据主题开发项目,依据项目设计项目落实的具体组成,每个组成的步骤及落实策略与操作工具。同时以相应的评价追踪和推进。学生人人参与,人人活动,人人学习,人人获得,最终实现德育内化,达成特殊时期的个人成长。这又是课程构架的深度。
2、网络德育课程与学科特色的联手
德育课程一方面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层面,另一方面也能给予学生在学科上的更进一步。加之,疫情形式的复杂性,亟待我们将学科特色引入德育课程当中。我们培养孩子不应该是做题的机器,应该是一个有“温度的人”。这一温度在疫情形式下,那便是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
比如语文学科,可以根据疫情设计研究性学习,体现学科中的德育渗透。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察疫情中的人与事,并有感而发创作文章。让学生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为,用感性的方式去体悟,用理性的方式去思考,用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
又比如英语学科可以着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用英语的视角看疫情防控,引导学生以英语的角度去了解疫情防控。老师们可以先搜集了来自“典范英语”、“人民日报”等各个渠道的资源,如《See the World in English in the outbreak of NCP》等,借由学校微信平台,推送给各班学生们相关的全球疫情新闻,引领着学生打开了一扇国际视野的窗户,同时也锻炼了自己英语阅读能力。
3、网络德育课程的社会功能指向性。
课程只有被需要才会有活力,所以网络德育课程的构建要与社会功能相契和。这样,网络德育课程的角色可以有以下几个层面:
(1)生活即教育。面对疫情,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我们应该感恩替大众负重前行的人们,更应该向抗疫英雄们学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如进行“抗疫微团课”,让学生在保护自己生命的基础上,或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服务社会,或以仅有的爱心回馈社会,或仅仅是厚积薄发,为日后报效社会而学习知识。担当成就个人。这既是一种契约精神,又是一种责任。
(2)以生为本。德育课程的受益者最终应该是学生。疫情期间的的德育课程更应使学生满足“健康为本、德为先、学在前”,让学生“宅得精彩”,“宅得健康”,“宅得聪慧”。如我们钟公庙学校便用“宅”运动课程来督促学生进行居家运动,用“宅”劳动课程来增强家庭的角色感。
三、基于网络德育课程的注意点
1、疫情形势多变,网络支撑下的德育课程应该是一个绵长而连续的过程。所以需要教育者需要有更多的耐心与爱心。
2、仪式感的重要性。当因为疫情,师生们无法返回美丽的校园,迎接新的学期。学校可采用了特别的方式,用钉钉等线上工具开展“线上开学第一课”,这样可以拉开学校“停课不停学”的居家“开学”第一课序幕。
3、学生的参与度相当重要。如举行班级的线上班会课,主持人不一定是老师,而且还可以是班长或者是班里的主持爱好者。而“班会”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支持人的风采,更能够欣赏到其他同学的作品。这样的“云”聚会,极大地增强了参与度,提升了同学之间的情谊。
用网络架构起德育课程的彩虹桥。这些都是小小的一个尝试,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自然能看到更从容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停课不停学”时期的在线教学研究》王冬冬等(《现代教育技术》2020年03期)
2、《重大疫情下的教育治理(笔谈)》(钟秉林等 《重庆高教研究》2020年02期)
3、《形象德育:一种新的德育形态》(骆郁廷孙婷婷《教育研究》2017年06期)
下一篇:项目化德育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