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首页 >> 普教研究 >> 教研信息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作者:鄞州区古林镇中学 陈烈燕   发布时间:2011-05-31   来源:鄞州区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鄞州区古林镇中学  陈烈燕

 

(一)

几次遇见丁立梅的文字,是在《读者》或是阅读材料里,是那样地浅吟低唱,一定是个爱生活的美丽女子,曾这样揣测过,却没有能够走近她。

直到这次区初中新课程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活动,三位教坛新秀一等奖获得者要为我们展示的是《花都开好了》。“花都开好了”,开在手心,开在心底。这样温润的文字捧在手里,仿佛有花香依稀晕开,耳旁响起的是祖母的唤归声声,眼前浮现的是期盼的目光灼灼。

《花都开好了》有非常清晰的线索,美丽的青春、团聚的温馨、生活的希望、感人的亲情、暖人的友情,这人世间最“至纯至真”的情感都寄寓在花朵里。花朵是文中人物或喜或愁的因由,更是作者要借由传达人生哲思的智慧化身,或者毋宁说在这里花就是人,人灿似花。

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俯首望去,那些灵动的字句跳动其间:“趴在草丛中笑”“它们就要振翅飞了呀”“母亲经过花丛边,会不经意地笑一笑”“像小喇叭,欢欢喜喜的”“屋角上方,炊烟就会升起来。狗开始撒着欢往家跑,那后面,一定有荷锄的父母,披着淡淡夜色” ……轻轻巧巧地就把喜气勾勒出来了。“淡极始知花更艳”,淡在朴素、从容,虽不艳,仍无比耀眼。

文章里三个听来的故事,却宕转笔锋,笼罩着一点点感伤和幽怨,怎样理解这些看似不愉快的经历背后蕴藏的人间真味?有三句话很关键:“等到来年的春天,会‘满园花簇簇’的。”“在十八岁生日那天,女孩觉悟地拥抱了父亲,俯到父亲耳边说的一句是:爸,感谢你这些年来的美丽谎言。”“你看,花都开好了。冰天雪地里,红艳艳的一大簇,直艳到人的心里面。”联系上下文体验人物情怀,探寻这些文字中作者的情感倾向,便能破译花语——“这世界上有好人,有善,有至纯至真。”

(二)

    三位老师的课,我听得极其认真,用笔记下了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每一个细节。反复阅读课堂实录的过程,是欣喜中夹杂痛楚的微妙感觉,是磨砺,是成长。我是此次教坛新秀比赛的第五名,这两个名次的差异,实则是一级需要积累、沉淀之后尽力跨越的台阶。痛,因为要一遍遍审视自己,去除自我感觉良好的外衣掩护,直到清晰地看到症结。喜,因为每一片沙砾,都是砥砺成珠的原材料。

    慈溪市语文教研员沈建军老师在他简约而丰厚的讲座“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七个关键词”中,提到“积累”“思维”“素养”,我也想以这三个关键词谈谈三位老师所展现的共性和个性。

积累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教师在积累中成长,语文教学在积累中更新,语文教育在积累中丰富。一堂耐咀嚼的课的背后,是老师们几年来功夫的浓缩,显然这三位老师是经得起考验的。很多时候我的积累更多的是随意地涉猎,我把语文当作是心灵的散步,是情绪的宣泄,我常能在语文的花径里徜徉流连。

“懂得挖掘文本,却不懂得教给学生”,这是评委对我的评价。“博观而约取”,纵然有万千感触在胸中,却不懂得怎么“取”给学生的语文教师是自私也是悲哀的。我曾经把自己的迷惘无助讲述给我区语文教研员,他说:“我不相信一个有极高文学底蕴的教师竟会无法将自己的体会很好地与学生交流。你并不是一个不会教的教师,只是较长时间来的教学习惯影响罢了。功夫都靠平时,希望你平时也多试试各种教学方法,使用一点是一点,积少成多。”确实,多年来,我很少去尝试改变教学方法,忽视这方面的积累,才会在最考验人的散文教学面前捉襟见肘。“语言品味”“情感把握”仅实现这八个字的途径就不计其数,而“大道至简”,需要选择最适合最简约的教学方式,前提必定是多年教学的深厚积累。

明天,我的课堂会有什么变化?我不奢望瞬间就发生根本性地改变,但正如“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我期待着!

思维

    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在《文本特质思考》一文中提到:“语文文本博大精深,任何一个洞凿下去都是汪洋大海……对于一个文本而言,其价值可能兼跨多种类型,但必然有一个‘主打类型’。只有有效地区分文本特质,才能在备课过程中迅速地给文本定位……”对于文本特质的把握,要借助于敏锐的思维,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深入浅出”是最准确的。就《花都开好了》而言,“美”和“真”是它最根本的特质。三位老师都把握住了这两点大方向,带领同学们穿枝拂叶,试图引领他们发现生活中至真至纯的人心,闻到一路人生智慧的花香。

    然而这一路,三位老师走得却不尽相同。“美的花朵——真的生活——善的人心”,杨老师选的是三条通衢,因而比较顺畅,“看着美丽的花开,读着美丽的故事,你能听到那些花在说什么吗?”最后杨老师带学生重温文本,而给学生更深的思索,可能要留在了日后。如果杨老师能再带学生走一两步,是否体验能更深刻?卓老师独辟蹊径,在上课伊始给出了“好”的释义:1、从女从子,形容女子貌美。(本义)2、美也。(出自《说文》)3、善也。(出自《礼记》)。从“美”到“善”再到“女子貌美”,也即从“感悟”到“演绎”再到“还原”,这样的解读是否太理性了,而少了些温度?谢老师走的是一条幽径,那么不紧不慢,那么平实地行进,颇为她捏了把汗,直到编写小诗时,学生开始小心翼翼接近作者心灵,却还是隔了那么一层东西,如果课堂就此结束不免遗憾连连。惊喜的是,谢老师的课自从开始高潮迭出,对“花都开好了”题目的领悟,到对课文题眼的恰当拓展,最后到几乎所有学生感悟到“平凡生活”是花开土壤的精彩呈现,这真是一堂有效的课。

    教师扮演着文本、文化与学生之间桥梁的角色,如何把握文本的深度,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文本对于提升学生素养的作用,如何缩短文本与现实的差距,如何让学生从课堂的起点走向更远的终点?唯有教师殚精竭虑的思索。

素养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意味着什么?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是这样阐释的:“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 教师的专业素养溶于教师课堂上的言谈举止之间,成为教育的机智和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引路、照明,成为能够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强有力的磁场。”

语文教师直接体现这种“磁场”的方式,莫过于在课堂上行走。这种涵养像是养分,不露痕迹地润泽着孩子,不知不觉中根深叶茂。

听课的那天下着大雨,我们的会场有一些漏,滴滴答答的,老师的导入淡极了:“外面下着雨,天阴沉沉的,但我们的课文是彩色的,它与花有关,而且花都开好了。”可又是那么自然。素养是杨老师圆润的范读和课堂行云流水的顺畅,是学生不能很好体验乡村生活美好和种兰草女孩情思时淡而有味的问:“这种美好是刻意营造的吗”“等到来年春天,会‘满园花簇簇’吗”,是敢于花时间让学生慢慢读的大气。

养是卓老师以交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以朗读的方式与学生对话,慢慢地涵养学生的语感的扎实,“星星点点,像绿色的叶间,落满粉色的蝶,它们就要振翅飞了呀”,通过换词、改序、朗读等多角度地品析,我们看到了如此美态的凤仙花。是课堂即将结束时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紧扣主旨,娓娓讲述作者其他作品的深广,引发学生浓厚的阅读欲望。

养是谢老师的从容和才情,当有学生品析晚婆娘花开时,周围炊烟四起的景色之美时,老师的点评随手拈来:“你找到了很有诗意的画,这幅画变成了陶渊明笔下的一句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有人说这世上最富有人情味的烟是炊烟。”老师展示了自己编写的诗歌,我工工整整抄在本子上,仿佛能闻到花香。她设置的情境,她撰写的寄语,乃至她的板书都让语文课充满了文学的味道,让这一方天地成为丰沛富饶的土地。

(三)

与三位老师一样,在培训的前一两天,我们接到了这篇文章。人都是有惰性的,我只是想了想大致的思路,我想以题目“花都开好了”入手。由“都”整体感知众多的花。由“好”,从语言角度来领略花开本身的美好,从情感角度体会花中蕴含的五种美好感情,从而引领学生把握末段的点睛之笔。再从题中“了”,一个口语词的丰富意蕴中来感受作者的生活态度:在平淡生活中饱含对世界的一种美好期待和信心。最后也想让学生写一段花事,我会以流淌在自己血液里的栀子花做一个示范。也想撰写一个温情富有启发的寄语赠予学生。

我的设计和特质其实和第三位老师很接近。然而细细对照老师的课堂实录,我发现她的课堂细节是如此血肉丰满,而这需要我更多的积淀。在教坛新秀第一轮比赛中,我也写过课文小诗,却没有老师写的那般清新可人。而对于题目“都”和“好”的理解,她说这是一种由衷的情感流露,有和我相似的解读,但她却用诗意的情境设置,让学生在“你看,花都开好了”之后激发想象,填写人物语言,来感受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如此富有人情味的设计,实在妙哉。

记得教坛新秀比赛后,老师对我说:祝贺你,杀出了重围,取得了成功。那时候我不太明白,何来的成功可言。直到最近看到窦桂梅老师的话,她说“高度不一定是目标,向上才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姿态。”我才明白,老师肯定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他希望,怀揣着教育梦想和责任心的我们能渐行渐远。

培训后,买了三本梅子的书,其中一本是《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她说“这世上,总有一些人记得你,就像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凡来尘往,莫不如此。”我想说我们的每一份努力和思考也一定会在人生征程上刻下足迹。梅子是教师,是作家,更是一位成功的母亲。最后也想跟自己说,拾起荒废了两年的笔吧,作为母亲的我,也可以抒写属于自己的人生花开的。

主办单位:宁波市鄞州区教育装备与信息管理中心
本站域名:www.nbyzedu.cn 浙ICP备05018215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8.0版本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