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首页 >> 普教研究 >> 学科教研 >> 学前教研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特质和教学策略

作者:教研室金虹青   发布时间:2013-12-26   来源:鄞州区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近日有机会参加了第五小组区域联动的教学观摩活动,东莺幼儿园给我们呈现了两个音乐活动,第一个是音乐欣赏教学,第二个是歌唱教学。
    歌唱教学《鸡的一家》中,教师较好的利用了教材,教师没有将教学重点定位于歌词创编,而是定位在有表情的演唱歌曲,采用替换的方式,引导幼儿从跟唱到自主演唱,并能够根据不同歌曲中不同的角色加以表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师幼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简单的歌唱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欣赏教学中教师选取了经典的《斗牛士进行曲》,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语言的指导下进行,教师利用图谱设计,帮助幼儿很好的理解了音乐的结构,并能通过打击乐器和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
    由于一起参加了前期的研讨,使我看到了教师在研讨过程中的用心,看到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改变,也使我对音乐教学活动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教会一首歌曲或者记住一段音乐,而是为了培养音乐的素养,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抓住音乐教学活动的特质,有效的利用多种手段,为孩子提供更多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机会。
    特质:原指一个人特有的内在素质,音乐教学活动的特质是指音乐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领域教学活动的基本属性特征。音乐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它不同于文学艺术、绘画雕塑等所表现的直观性,音乐具有综合性,多变性和可诠释性的特质,同一个旋律的音乐会因为节奏的改变,乐器的改变,不同的演奏者而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情绪,音乐所传递的内容需要受众者自己的感受才能领会,而这种感受常常会受到个人经验和心境的影响。音乐的这种特质,也就给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引导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艺术欣赏时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在当前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我们以成人对音乐的理解代替了孩子的感受,将流动的音乐凝固成简单的图谱,孩子感受的不再是音乐的本身,而是图谱和肢体动作。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对音乐的感受不够充分,教师对幼儿的感受力缺少信任,教师对幼儿的引导缺少策略。现在各领域的教学中,图谱已经成为教师比较喜欢采用的教学支架,也确实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我觉得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歌唱、打击乐、律动方面的教学适合采用图谱,而在音乐欣赏中采用图谱后反而使音乐退位成了配角。也使得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变的单一,而无法体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理解多样性的特质。
    如何让抽象流动的音乐成为幼儿可理解的音乐,并能以幼儿自己的感受加以表现是我们音乐教学中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难题,这也是很多教师害怕上音乐欣赏活动的原因。音乐教学活动的策略可以简单地落脚到三个步骤:音乐感受为先,学习支架为辅,表达表现为重。
    一、音乐感受为先,体会音乐的基本情绪
     音乐的感受应该是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却常常容易被我们教师所忽视,就像人的第一感觉,当幼儿第一次听到音乐的时候都会有感觉,但往往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你听到音乐想要做什么?而且在这个提问过程中,教师的内心不应该有预设的答案,而应该去包容孩子对音乐的感受。 每一次的音乐欣赏都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感受,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感受和表达的机会,而不要急于进入学习理解环节。在感受音乐的环节中,对教师提供的音乐要求比较高,要求音乐辨识度高,配器和谐,音量轻重恰当,如果是歌曲则要求歌手吐字清晰,如果教师清唱则要求表现力强,音准好。
    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除了音乐的本身,教师还可以提供和音乐相关的视频,比如:在音乐欣赏《斗牛士进行曲》中,让幼儿欣赏西班牙斗牛士在斗牛场上挥舞红布和公牛周旋的场面;音乐欣赏《赛马》中,让幼儿欣赏内蒙古那达慕大会上,骑手在草原上赛马的热闹情境,这些视频的提供更符合幼儿直观形象的认知特点,使这些原本不属于幼儿的知识经验通过画面还原,有利于幼儿对音乐场景的理解。
    二、学习支架为辅 ,感受音乐的不同变化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学习音乐,教师通常都会采用支架教学法,为幼儿提供图谱、图片等帮助幼儿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支架的设计、搭建和撤离是这个环节中的核心。音乐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支架是图谱和故事情境,这也体现了音乐可诠释性的特质。图谱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音乐的结构和内容的把握。 也体现了教师的音乐素养。同样在音乐欣赏《斗牛士进行曲》中,教师用红布,鼓掌的手,鲜花和奖牌作为图谱设计的元素就非常符合音乐的内容。在图谱设计中,我们既要体现音乐中节奏与节拍的变化,旋律的变化更要体现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与内容。
    同时我们要竭力避免的是,在音乐活动中,把对图谱的理解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会看图谱并不代表会听音乐,会跟着图谱做动作并不代表听懂了音乐。所以教师始终应该明确的是图谱是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拐杖,而不是教学的目的, 教师还是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帮助幼儿来理解音乐,更多的通过听音乐来理解音乐,而不是靠看图谱来感受音乐。
    另外在音乐支架的设计中,为了尊重幼儿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体现音乐多样性的特质,我们是否能够将幼儿的想法融入到图谱的设计中,将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课堂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也能真正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艺术的理念。
    三、表现表达为重,呈现幼儿的自我感受
    表现力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感染力,包括有内蕴丰富的意境、节奏、韵律、品位等等。而意境、节奏、韵律都隐含在一个音乐作品中,需要我们教师和幼儿一起去感受,去挖掘。所以在教学活动前期,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的分析音乐作品,了解音乐背景,并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和一定的教学手段传递给幼儿。比如在歌唱教学《鸡的一家》中,教师最初的设计是通过相同发音“ji",进行替换式仿编,教师预设了肯德基,照相机,直升机进行替换,削弱了歌曲的美感,当我们改变为《鸡的一家》时,使得歌曲充满了趣味性,也为歌曲的演唱提供了更大的表演空间。教师就通过公鸡、母鸡、小鸡三个不同的角色,引导幼儿用声音、动作和表情来表现公鸡的神气、母鸡的有趣以及小鸡的可爱。同时通过集体演唱,男女生对唱,师生对唱等多种形式,既让幼儿体会了不同的演唱形式,也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极大的丰富了幼儿歌曲演唱的表现力。
    在音乐表现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个体、小组、集体,也可以用不同的手段加以体现,比如借助头饰,借助道具,还可以借助绘画、游戏、表演等多种手段的运用,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大胆表现的欲望。
    每个领域教学都有自身的特点,我们既要学会体现多领域整合、渗透的理念,更要抓住各领域自身的特质,将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找到歌唱教学、打击乐教学、音乐欣赏和律动教学的不同特点,让幼儿充分的感受到音乐的美,并能伴随着幼儿快乐的成长! 

主办单位:宁波市鄞州区教育装备与信息管理中心
本站域名:www.nbyzedu.cn 浙ICP备05018215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8.0版本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