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参考》(2017年第4期,总第19期)
作者:鄞州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7-09-07 来源:鄞州区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教育信息参考
(鄞州区教育局)
总第19期 2017年第4期
种种艰难和挑战 校长如何守住初心?
文 / 王卫
教学楼的屋顶不翼而飞,整栋楼如同“天井”,倾盆大雨顺着楼面从三楼一直浇灌到了一楼,学前班被迫停课一周……
2007年,初到一所小学担任校长,这是我第一天面临的情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有一个个未曾想到的问题接踵而至:
运动会上,学生意外骨折;
儿童节放假学生溺水失踪,家长无休止的“声讨”与纠缠;
教师队伍疲惫不堪,虽敬业却不乐业......
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我们,相信都曾为类似的问题煞费心思、辗转反侧。在担任校长十年以后的这个暑假,回头望去,再次思考:面对种种艰难和挑战,一所普通学校的校长当依靠什么来守住初心?
勉励自己“为爱而坚守”
前段时间,一则文章不胫而走:《谁来为学校和教师的“自我保护”买单》,我看得既共鸣,又心酸,十年校长生涯,没有学会过度“自我保护”,没有置孩子的成长于职业生涯的第二位,深知这需要越过多少委屈与无奈。正常活动的意外损伤、学生突发疾病、八小时之外的学生溺水等事件,学校因所谓的“教育管理瑕疵”,都要被判承担无限责任并赔款。
转身之间,我们看到太多类似事件背后,学校和教师被迫“自我保护”,被迫取消学生春秋游活动,缩水体育、综合实践等涉及安全的活动,甚至禁止课间活动......
我所在的进城务工子弟学校,这类委屈比其它学校更多。好多次,都想着干脆撒手不干了吧,或者随波逐流吧;但无数个早晨,在去学校的路上,看着一路的孩子,品着自己的内心,还是最终咬咬牙坚持下来,坚持着,和老师们彼此打着气,要努力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
校园意外事故总是难免发生,第一时间家长、社会都会习惯性地向校方追责。学校和教师的有限责任无奈演变为无限责任,合法权益根本无法保障,一些优秀的校长老师,因此被迫受罚甚至离职谢罪。
但合理的维权途径是走法律程序,而不是学生家长和亲属一哭二闹三上吊地到学校“大干一场”,通过施加压力来争取更高的赔付额度。作为管理者的学校和教师,如有过错,应该承担的也只是与过错相对应的有限责任。
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安全恐惧”无处不在,作为校长,除了认真反省学校管理中的疏漏与不足,努力维护校园专注宁静、安全自由的教育生长氛围外,最重要的,是要用耐心来对待种种无奈,用智慧来化解重重危机,用初心勉励自己为爱而坚守。
竭力做教师成长的引路人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已跟不上全球化的步调,走得太慢;又有人说,中国的教育魂魄没有跟上,走得太快;有人认为教育应该拥抱世界,有人又要坚守传统……身处这样的时代,就注定了教育多元的百花齐放。在每时每秒都有新技术诞生的今天,我们身处信息的汪洋之中应接不暇,可以说,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学校年轻老师很多,为了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语文学科的“每周专家进学校”,邀请经验丰富的学科专家每个星期到学校来指导年轻老师;数学学科则是“名师工作室”的形式,和师傅学校的老师交换听课、讲课;同时鼓励老师参与一些优良的在线课程培训,让主动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校长难,教师更难。正如佐藤学说:在今天及以后,世界上没有比教师更难的工作了。因此,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心智,是教师的第一需求。校长应该成为帮助教师拥有这种心智的人,成为教师追求成为“先生”的引路人,成为培养锻造精良的师资队伍,唤醒教师的职业自觉的人;成为引导教师以博学、儒雅、谦逊、人文的浸润深深影响学生,并与学生一起成长的人。
不断寻找“开放办学之路”
办有思想的学校,做有信仰的教育,这曾是大多数校长的初心。我时常扪心自问:学校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学校教育,应当追求什么?答案是:立足自身,办适合当下这群孩子的教育。
我们是一所“小”学校,占地仅4.3余亩,许多示范学校超一流的硬件设施、顶尖的师资队伍、优质的生源条件我们都可望不可及。但我坚信,小型学校也一定有它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小就是细、微——教育不就是在细微处去影响人吗?何不就在这个“小”字上做大文章呢?于是,我们就尝试探索“拓展学校外延”的道路,学习在有限的条件下开放办学。
我们有“八个开放”——
思想开放:尊重生命,正视差异,因材施教;
课时开放:长短课时单元结合,学习时间弹性灵活分配;
空间开放:教室与功能室一体化,让学习游戏活动随时发生;
学科开放:学科知识统整,组织个性化项目式学习;
评价开放:关注成长全过程,进行综合素质的发展性评估;
师生开放:成立学习共同体,共享教育成就未来;
家校开放:建立家校成长共同体,促进家庭共同成长;
社会开放: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学校教育大联动。
学校资源不丰富,那我们就开放眼光,寻找周围可以依托资源,把它用起来。比如我们和学校附近的山城老年大学合作,建立“四点半课堂”项目,挑选一些有学习意愿和毅力的学生免费去学古筝、钢琴、舞蹈,让学生得以开拓视野,感受艺术的旋律。
主动培养“不标准”的学生
不少家长认为,优异的分数便是学校教育的一切,于是教师们被迫加班加点只为考试,学生们寒窗苦读死记硬背,家长们不遗余力陪伴服务,社会补习班更是人头攒动……
学校究竟应该教会学生什么?给学生留下什么?
教育固然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其理想信念、健全人格、人文科学素养,帮助他们考上大学;但除此之外,教育更应该是传承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展现社会创新发展的窗口,推动学生终生学习的平台。学生不能被简单地标准化,他们不是统一规格的产品,教学也不是流水线的工作,不是例行公事。
于是在这所最普通的学校,我们主动建立缤纷的课程群;陆续建立20多个兴趣小组;每个周一、周二下午全校走班,让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在各种项目活动中得到综合性的锻炼。
学校是非遗传承基地,“川江号子”是我们的一个项目课程,这是怎么来的呢?因为有学生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船工,我们把这种天然优势利用起来。那一年,三十多个农民工的孩子因此去到中央电视台演出,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去过北京后,那蓬勃增长的生命动力和自信心。
我深深憧憬着陶行知先生所描绘的,那幅美丽的教育变革图景——校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办学,教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教学,儿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在追逐理想教育的旅途中,希望留下我们在一起的坚实脚印,从教育的原点出发,用智慧的方式行走,向着孩子们必将奔向的远方,不改初心。
(作者系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小学校长)
发:各学校、单位,机关各科室。
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 2017年9月4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