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参考》(2017年第1期,总第16期)
作者:鄞州区教育局 发布时间:2017-02-15 来源:鄞州区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教育信息参考
(鄞州区教育局)
总第14期 2016年第5期
抓常规如同做家务
■中海实验小学校长 纪峥斌
这是家长发在朋友圈的一张照片,时间是2016年12月30日下午。那个时候,全校所有师生都齐聚体育馆参加迎新联欢,有心的家长捕捉到教室里的这一幕,深有感触,拍下来发在朋友圈里。照片中,整个教室地面整洁,桌平凳直,资料袋摆放整齐,令人赏心悦目。我看到后,盗了图并联系了家长。她说,那个下午,全校四个教室都是如此;她说,她真心地为我们学校点赞,为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点赞!
我一直认为,常规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没有扎实的常规做基础,学校的发展是很难走远的。就像一户人家,装修可以风格迥异,家务却是非做不可。一天两天不做家务,也许不算什么,只要掩饰得好,看起来依然光鲜亮丽。但长期懒散,家就会显得肮脏邋遢,再要临时抱佛脚,非大扫除不可,而大扫除以后若不能坚持做家务,也只不过换来一时亮堂。学校的发展也是如此,特色可以百花齐放,常规则如同家务,只有日日抓、时时抓、处处抓,才能聚沙成塔,为特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抓常规如同做家务”这是我自走上校长岗位以来最深的感触,也是一直在努力践行的办学思想。幸运的是,在广德湖小学历练六年后,我被任命为中海实验小学校长。这是一所全新的学校,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我和我的同事,还有孩子们,在这张纸上描下的第一笔就是“像做家务一样抓常规”。
一、像做家务一样抓学生常规
做家务的精髓在于两点,一是面面俱到,不放过一个角落;二是日日打扫,容不得一天倦怠。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正需要如此。考虑到低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我们本着“轻制度,重引领”的原则,精心设计《幼小衔接入学30课》的20分钟微课程,内容涵盖校园中的文明礼仪、生活和学习中的整理、课堂内外的常规等,每课都安排一个小故事、一段实践操练和一个延伸任务,把学生的基本入学常规细化到每一个细节;精心拟定了《学校规范教室标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室内物品的摆放作细致规定,即使上体育课,体育老师都先要带领学生把脱下的外套整齐叠放在桌上,衣领方向统一朝向黑板。
如同做家务,我们把教育引领渗透在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始终,晨间谈话、亲子升旗、德育课堂、入队争章、主题活动等都是教育平台;教室、操场、食堂、厕所、社区、家里等都是教育场所。在每周的亲子升旗仪式中,参与升旗的家长都会根据本周德育重点选择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娓娓道来,孩子们在津津有味的聆听中明事理、正言行。每天20分钟的德育课堂,老师们通过讲一讲、辩一辩、做一做、比一比等方法把常规教育一点一滴地植入孩子心中。
对学生行为常规的评价同样做到项项落实、日日记录,《学校成长存折》、《家庭成长存折》、“中海号争章台”中一艘艘扬帆的小船见证着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每天早上清脆悦耳的问候声、洗完手双手合抱在水槽中甩三甩、离开座位把椅子放入课桌下、学习用品整齐摆放的课桌抽屉……一个个小细节,都是孩子们良好教养的体现。还有学校厕所那道弹性极好的门,开学前很多老师担心成为安全隐患,前面的推门进去,后来的不注意就会被撞上。开学后,那道门成了德育教育的工具,每个孩子都知道轻轻地为后来者扶住门,等停住了再放手,一个学期过去,没有一个孩子因此被撞上……所有这些,都体现着“家务式德育常规”的培养实效。
二、像做家务一样抓教师常规
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同样,家务做得好,受益最大的也是每个家庭成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各项教学常规都由老师们己制定。暑假,老师们根据自己对教学常规的理解,结合原先所在学校各项制度的合理性,群策群力,共同制定学校教学常规,内容涵盖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除基本常规外,还提出“教师作业报告”制度,即要求学生完成的所有作业,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学期结束,分析全学期作业数量与质量,形成个人学科作业报告。还有首遇问责制,即在校内外的突发事件中,第一个遇到的教师有责任把事件妥善处理,无法处理的必须及时转告或移交给相关部门,顺利衔接后才算完成任务。
1+2导师制的实施让全体教师都成为导师,全身心地参与到育人工作中。7月12日上班,8月,每班三位导师都实现100%家访率。一周一小组活动,一月一谈心等“九个一”制度有实施、有监督、有反馈、有评价。一学期过去,每位导师都真正做到融入班级、融入学生、融入家庭。
正因为有主动做家务的主人翁意识,12位教师分工合作,承担学校所有工作。学校上下班时间形同虚设,老师们常常迎着晨星来,伴着月亮回。遇到学校有活动,牺牲双休日就成了家常便饭,有时还要搭上家属一起帮忙。课时结算时,超课时最多的两位老师主动提出不要超课时费,理由是大家都一样辛苦,上课少的老师干了其他活,这些无法用金钱来折算。一学期过去,每位老师勤做常规“家务”,真正把“中海”当成了自己的家。
三、像做家务一样抓课改常规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一切教育资源都能开发成课程。这是我们“家务式课改”的指导思想,它的原则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抓”。在课改顶层设计中,将课程结构设置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两类,基础课程是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学习的课程,大部分为国家课程,也包括一部分校本课程,如教养课程、健康课程、STC课程、《牛津》英语课程等,拓展课程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课程,由学生自行选择参加,主要是爱好课程,目前学校联合课袋管家共开设拓展课程9门,相当于每19.7个学生一门课程。
基础课程的改革是课改核心,也是最难的,我们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予以落实。对国家课程之学科课程通过改变课堂模式实施课改,整合学习内容,转变学习方法,如在语文课堂补充国学、绘本教学,在数学课中引入数独教学等。对国家课程的改革重点放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实施上,根据省、市课改指导意见,将每周五下午13:50——14:30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出《我是中海人》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围绕“亲近中海”、“服务中海”整合教学内容,以实践和活动的形式,打造“生动”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世界在学生眼前变得真实、可触。目前已经完成一年级上册的课程开发与实践,每月一主题,具体为九月份“亲亲我的校园”、十月份“快乐入队”、十一月份“平安伴我行”、十二月份“印象·中海”、一月份“学科乐园”;每个主题均有实践目标、活动内容、组织过程、评价方式。
课改的“无处不在”还包括隐性课程的开发,走廊、墙壁、黑板,鲜花、绿树、小草……为校园里的一切赋予教育的功能,这也是课程改革不容忽视的部分,我们正在努力设计与开发。
让学生实现“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这是我们的课改目标,它意味着课改是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双项合一,是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的共同繁荣,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让每个孩子玩有所得,学有所乐。
一学期下来,我们学校得到过领导的赞赏、专家的肯定和同伴的夸奖,让我最感动的是得到了老师们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憧憬。几位女教师常说孩子生早了,错过了中海,也有的开玩笑说要造个二胎,享受一下这样的教育。在我看来,这是对学校最高的评价,因为教师是最了解学校真实情况的人,孩子的好习惯培养是否到位,是否持之以恒地在关注,他们的学科知识是否夯实,丰富的课程、有益的活动是不是让每个孩子参与,是不是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他们都心如明镜。得到老师们的认可,就说明我们的学校是经得起检验与推敲的。
常规是“锦”,特色是“花”,锦若绵密,鲜花自来。像做家务一样勤抓常规,精心、细心、耐心地织好常规的“锦”,静心期待特色花开,这是每个中海老师永恒的事业,我们都将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