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参考》(2016年第3期,总第12期)
作者:鄞州区教育局 发布时间:2016-04-29 来源:鄞州区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教育信息参考
(鄞州区教育局)
总第12期 2016年第3期
谁应当做教师?
■秦春华
在一次中学教师培训班上,我向学员们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是从一开始就想当老师的?没有一个人举手。第二个问题是,那你们为什么又成为教师了呢?答案就比较多了。比较集中的有:为了谋生;高考成绩不高,只能上师范类院校;家里穷,上不起别的大学,只能上免费师范生,等等。我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你们已经教了十几年书,现在有多少人是喜欢当老师的?只有四个人举手,不到整个学员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参加培训的老师来自当地一所小有名气的中学。他们对于自己职业的态度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的中学和小学呢?
不是所有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都适合成为教师,也不是只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才能成为教师。在我看来,在所有可能影响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因素中,爱孩子应当是首要的一条。一个人如果不喜欢孩子,看见孩子就嫌烦,他怎么可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呢?很可能孩子还会成为他的出气筒和发泄对象。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喜欢教书,只有喜欢教书,才会想方设法整天琢磨怎样才能使孩子喜欢学习,帮助他们成长进步,也才能体会到作为教师的成就和快乐。
世界上有两种人,有的人喜欢孩子,也有的人不喜欢孩子。喜欢孩子的和孩子在一起总是很开心,也很有耐心,不喜欢孩子的看见孩子就不高兴,听到孩子哭闹就莫名其妙感到烦躁。这两种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同样,世界上有的人喜欢教书,有的人不喜欢教书。喜欢教书的走进课堂就兴奋,有足够的耐心回答学生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不喜欢教书的走进课堂就像上了刑场,恨不得早早把50分钟应付了事就可以夹包走人。这两种教师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
为什么教师一定要选那些真心爱孩子的人呢?这是因为,和医生一样,教师也是非常特殊的职业。这两种职业都不能被视为简单的谋生手段,而必须具有某种超越性的精神吸引力。从事这两种职业的人必须要凭良心和对工作本身的专注痴迷来保证工作质量,否则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伤害。因为对他们的监督过于困难,从而在事实上无法实现。在企业里,对员工的监督可以凭借业绩,但教师的业绩是学生,学生的成就往往在二三十年后才能显现,又怎么可能在当下判断出教师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今天中国的各类教育机构看上去很像一个缺乏远大理想的企业。在基础教育领域,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每一个教师都不得不变成“监工”,要把学生的最后一丝力气都榨出来以获得好的成绩,这样他才会获得更高的收入。至于什么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利,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性人才,已经不再是教师考虑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异化:不再是师徒关系,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教师弃之如敝屣,因为他们对增加教师收入不但毫无价值,反而是巨大的负担。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对教师也没有感激之情。因为他们既痛恨大规模的重复性训练,也很清楚老师关注自己的功利性原因。
教师是教育中最核心的因素。没有好的教师群体,就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在教师选任问题上,我们应当进一步拓宽视野,不仅从师范院校招聘“科班出身”的人,也要从综合性大学中招收那些真正喜欢孩子和教学的人。在这一点上,我们已做出一些探索,但还不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这样的顶尖大学能培养成千上万的杰出教师,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最著名大学的许多博士因为喜欢“做更有意义的工作”而选择了在中学教书,相当多的大学教授———包括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基础教育持续投入了巨大的兴趣、热情和精力,大学对此非但没有限制,反而给予了有力支持。这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作者系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来源:光明日报
北美学生的“德育课”
■易晓明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社会责任被提在了首位。那么,北美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两年的国外生活不仅让我比较充分地感受到了美国和加拿大社会的公共道德性,或者可以说是社会责任意识,而且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也更加了解了北美学校的道德教育。北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课程名称为“社会学习”,课程包括历史、经济、政治以及公民道德等综合内容。然而,这里的道德教育绝不是存在于学校课程中,而是建立于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来源于影响学生的社会氛围。
健全人格源于关怀与尊重
根据我的观察,美加两国的教育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其实就是从教育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特别是对特殊学生。特殊儿童回归主流教育的全纳教育在北美是普遍现象。每个学校都会根据学校特殊儿童的数量配备专职和兼职教师,这些教师一对一或一对二,全天候、全方位地服务于这些学生,使得这些孩子能够较好地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另外,随着非英语家庭孩子人数的增长,北美学校为这些孩子开设了额外的英语教学,使得这些孩子能够较快地提高语言能力,适应学校生活。
另外,美加学校的教育者会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平等的人,给予他们身心发展的自由。尊重表现在对于孩子的充分信任。教师相信孩子有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满足他们积极探索的欲望和要求。比如在美国的学前班、幼儿园和学校里都有存放真正的钉子、锤子的木工区域,孩子们可以在这些区域进行学习。我们可能会问,孩子如果受伤怎么办?但在他们看来,孩子不仅有保护自我的本能,而且在尝试、探索中也会逐渐学会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这让我想起哲学家弗洛姆的话:“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学生正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方法,获得了能力,更获得了对自我的一种信心和希望。
课堂上,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在激烈讨论和争辩,教师却在一旁默不作声,不否定任何一方孩子的观点,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也使得我看到的每个学生,即便是幼儿园的孩子,个个都是自信满满。其实,对学生独特想法和观点的接纳与认可也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之一。
道德意识基于程序与规范
在低年级的教室里,通常有一个告诉孩子进入教室之后的图文流程,比如挂好书包、把作业放在自己的格子里、签到、坐到座位上阅读等;在学校的过道上,图片文字会告知学生放学时,如何排队有序、安静地离开学校。这些明确的行为指导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因为孩子认知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行为要以外显、明晰的方式告知他们,要从他们最为熟悉、最接近的生活空间开始。当规范的行为得到不断重复之后,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形成一种道德习惯,并且由学校这个小社会空间,逐渐推演到对社区、社会这些更大的公共空间的规则规范的遵从,从而做一个文明的社会公民。
北美学校的道德教育更加侧重从小处着手,培养每个孩子作为社会公民的公共道德意识和行为。
更重要的是,学术规范意识也会从小培养,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研究性学习在北美两国的小学教育中很普遍,这就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查阅、研究资料,并完成相应的文章写作。教师会明确告知学生如何引用文献,如何标注文献的出处,如何列写参考文献,并且学术规范也是老师评价学生作业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使得每个学生从小就能够按照严格的学术规范来进行论文写作,逐步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意识。
社会责任来自实践与行动
在北美的学校或社区中,我们可以随处见到做义工的青少年,其实,这是学生们非常普遍的一种道德实践。对于小学生,学校会为他们提供很多在校内做义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比如高年级的学生辅导低年级的学生,或当课间操场的管理者等。对于中学生,学校会鼓励他们走出校园,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社会义工活动,比如做各种社会活动的志愿者,他们还会通过网络,主动联系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里的教育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现实道德的思考,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社会行动模式是西方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模式,强调让学生有目的地参与社会民主生活并形成改变社会环境,影响政府决策和促进社会变革的能力,强调每一个公民应真正发挥其社会作用。
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城市公共空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的铁箱和桶,这是为救助贫困者而设立的面向全社会的物资捐赠处。这些铁箱和桶也会放置在学校内,师生们经常会将自己家中富余的物资放到这些捐赠处。这些有形的捐赠处,无形中培养了全社会尽自己所能关心和帮助社会贫困人员的意识和行为。
除此之外,学校教师会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参观政府机构,让他们从小了解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过程。学校通过社会参与计划和社区问题课程鼓励学生关心社区公共事务,引导他们通过参观走访、社会调研、社会服务等方式主动参与到社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之中。正是在这种不断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去积极地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社区和社会环境。
可以说,人性化的教育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树立了良好榜样,营造了充满关怀、尊重的教育氛围,学生们身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引领。道德最终体现为人的实践理性,所以不断的道德实践可以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深化道德认知,激发和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从而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换。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