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简报 >> 往期期刊

《教育信息参考》(2017年第6期,总第21期)

作者:鄞州区教育局   发布时间:2017-12-21   来源:鄞州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教育信息参考

(鄞州区教育局)

总第21期2017年第6期

  生活是我们和学生一生都要追求的一门大学问。教师,在肩负责任的情况下请一定要活得更优雅,这是你自身的需要,更是教育对你提出的要求。

 教师,请把日子过好
吴维煊

  如果你认同教育不只是教书,教育还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除了“言传”还有很大程度上的“身教”,你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师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不仅影响着教师个体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除了要钻研教学规律外,还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从自身的教育经历中,我已经能很明确地感受到,一个把自己生活过得一团糟的教师,他对学生生活、精神上的正向影响是不具备说服力的,他在人生、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说教往往都会起反作用,他说得越加真实,孩子们越会怀疑,因为这位教师的现实生活都在做着反向的背书。同时,一位教师的不良生活状态还能消耗他的威信,甚至还有可能对他的教学造成负面影响。
  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活得优雅,这正是教师特别需要的一种状态,它能对学生起到最大的示范作用,在这种状态下,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都会引来学生的效仿,他的威信是与“身”俱来的、由内而外的,他说出来的话也最能让孩子们信服。同时,一个活得很好的教师,一般他的心境也会很好,情绪管理也容易些,因而多半也都是自信的、充满耐心的、乐于沟通的,这些也都是教师需要的品质。
  当然,一个人活得好坏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很大一部分或许都是我们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但我依旧相信内在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即一个人生活中的很多外部条件,在别人看来或许很不如意,甚至未及一个正常水平,但这个人依旧可以活得很优雅。
  今天,教师都面临着各种压力,家庭的、事业的、社会的、亲属的······我们很难活得轻松。而在现实的工作中,教师需要焦虑的事太多,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在这种焦虑下,除了备课、上课、考试、批改作业及试卷外,似乎在校期间我们再无暇顾及其他任何事物。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教师,都在过着一种单调乏味、只有被动招架的职业生活,每天被各种工作推着向前,我们的焦虑和单调的生活状态,势必也会传导给学生,带给他们一种对学习成绩单一追求的暗示,这会让师生双方都陷入生命激情缺失的疲惫中,这种状态无法产生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我们活不出一种优雅来,很可能就无法带给孩子们一个活生生的好的样本,无法带给他们真实的希望。
  仔细分析,那些会优雅生活的人可能会有很多特点,却也有一些共通的品质:超脱,内心丰富,热爱追求美好事物,乐观。一位教师如何在不逃避自己责任的前提下,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这些品质。
  对待工作,教师当然要有积极的态度,但也一定要有一种超脱,不陷在具体的事件中,不钻牛角尖。消极的超脱就是逃避,这可能更容易些,一些我处理不了的事,就不去管它,问题一堆放那儿,下班回家依然可以过自己的逍遥日子。但积极且超脱的态度就很难了,需要教师去努力修炼,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教师,那是我们的幸事,我们一定能从他们身上发现这样的东西:大视野、大格局,他们遇事不会因为没有宏观上的定位而失去处理具体问题的方向感,对各种具体问题,他们都能有一个大的分类,某个学生犯了错误,这个错误究竟是价值观上的问题,还是具体的行为偏差,他都能有个大致的判断,每一类问题便也会有一个处理的方向,因而,他遇事不会慌乱,不会一上来就调动自己的情绪——发火或者生气,人内在的优雅品质在棘手问题面前最能分出高下。一个负责的人,他的超脱感不是消极的逃避,而一定是来自于大视野、大格局的,而大视野、大格局则来自于广博的见识、系统的思考和读书,哲学、思想、历史类图书的浸润最能带给人认识上的提升,使人能够有较高的眼界,能够用根本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具体的事物。一种能从现实琐事中超脱出来的能力是我们人生的根本需要,是过好生活、做好工作的需要,这项修炼非常值得。
  内心丰富是优雅生活的另一根支柱。对一两样事物有专致的兴趣,这种专致的兴趣很可能发展成一个人的特长,一个有特长的人,他的人生很难是灰色的,兴趣爱好会是生命的一根坚强的支柱,他会比没有特长的人更能承受打击,看待事物更容易乐观,因而能够活得更加优雅。如果我们没有一两样专致的兴趣,我们也一定要对世界充满广泛的兴趣,这种粗浅的兴趣更应该是对世间各种美好事物的敬意,知道每一样事物背后都存在着深厚的学问,同时,我们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在遇到问题时,随时都有一颗虚心去接纳这些学问。比如对待孩子的游戏、动画片和偶像问题,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可以发布一纸禁令,但这并不是内心丰富的人的选择,内心丰富的人会认为事事皆学问,会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感同身受地体会,这时老师们就很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有些东西并不完全都是洪水猛兽。总之,我们要保持内心的丰富、开放,它可以对抗生活中的单调、灰暗,能让我们更加乐观,我们的生活也能变得更加雅。
  生活是我们和学生一生都要追求的一门大学问。教师,在肩负责任的情况下请一定要活得更优雅,这是你自身的需要,更是教育对你提出的要求。我们要用自己诗意而又优雅的生命状态为学生树立典范。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作者单位系苏州沭阳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新时代的师生关系是相伴而行
孙勇

  师生关系,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从教育原始形态下的的“师徒如父子”的依赖型关系到“师道尊严”的权威型关系,再到“民主平等”的现代社会型关系,师生关系的变化贯穿教育发展的始终,也是教育随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
  梳理一下师生关系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教师的“教权”似乎一直在“步步退让”,而学生的“学权”则是“步步紧逼”。过去可以“耳提面命”的学生现在“堂而皇之”地表达自己的各种主张,大胆地质疑老师甚至否定老师,学校里的“规矩”。和“权威”似乎越来越镇不往他们了。
  很多老师一直在叫苦“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管了”“老师的尊严都没有了”,从现实中看,师生矛盾也似乎越来越尖锐,社会关注热度直线上升。
  师与生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供需关系。当前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矛盾反映的其实是典型的"新时代”矛盾:人民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当前的教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传统社会里,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供求结构是完全的“卖方市场”,教师的权威性不容置疑。而在社会已经开始迈入“互联网+”的新时代之际,知识的获取更趋多元化,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世界里,个人所掌握的信息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家庭文化层次的提升和社会教育资源的迅猛发展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的学习选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进步也开始在教育领域展现其未来的曙光。在这个人人皆是教育者、处处皆可受教育的开放教育环境里,学生得到了更加丰富的文化滋养,拥有了更多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而在课堂里,电脑、ipad、手机等终端也让学生掌握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手段,他们可以选择更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展更有效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形式更加适合当今时代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也更有利于培养出当今社会需要的具备创新能力与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而立足于传统师生关系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应对这股教育变化的洪流。
  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教师要做的不是“退却”,而是要主动进行“能力升级”。互联网可以提供海量的知识,却提供不了充满智慧的创造性的教育设计,也无法提供丰厚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更无法提供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应该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真正踏上时代的节拍,才能与学生构建和谐舒适的师生关系。
  理想的师生关系理应是“双赢”的关系。在新时代的教育大环境下,教师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与学生相伴而行,而不是固步自封在“三尺讲台”的权威阴影里。与学生共同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和丰富的学习手段,帮助他们找到更有效的信息,选择更适合的学习方式,倾听他们新鲜的创意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与他们碰撞出更灿烂的智慧火花,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和求索,激励他们勇敢面对挫折与失败,在与学生携手前行中享受更加丰富的教育体验,共同品味成长的快乐。
  相伴而行,也许是未来师生关系的最佳选择。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报》


  发:各学校、单位,机关各科室。
  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2017年12月19日印发

  

  教育信息参考第21期.doc

 

主办单位:宁波市鄞州区教育装备与信息管理中心
本站域名:www.nbyzedu.cn 浙ICP备05018215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8.0版本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