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风细雨“语”须归——小学语文“语用”实践专题研修有感
作者: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 梁雪盛 发布时间:2018-05-16 来源:鄞州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随着课改的春风,“语用”教学实现了从学术到实践的转变,加强语言文字运用,习得语言的语文本体意识已经根植于老师们心中,语文味在课堂教学的斜风细雨中散发清香,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而此次参加小学语文“语用”实践专题90学时研修班,让我再次在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座分享中,在老师们生动演绎的课堂中体味到“语用”课堂的真谛、真知、真味。
一、树立语用意识,建构得以发生
来自长兴县的沈莉老师在《对语用型课堂的新思考》讲座中指出我们要实现语用课堂,最重要的是要练好解读教材的基本功,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唤醒学生的表达信心,这样才能实现表达的提升。慈溪的方蓉飞老师通过自己的课例《我要的是葫芦》《富饶的西沙群岛》等也为我们支招:静心解读教材,精心设计语用,要学会删繁就简,聚焦重点。树立语用实践的意识,学会建构语用型课堂,在比较中审视教材,在选择中建构目标,精心选择语言点,让儿童亲近母语典范,在典范母语中咀嚼涵咏,“斜风细雨“语”须归”,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必须具备的语文教学意识。
二、深度思维,让语言真正发展
张晨瑛老师《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路径》的讲座更是让我对“语用”教学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语用的能力包括认读、理解、评价、迁移”。让我对语用与思维辩证有了深刻认识:“深度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思维具有清晰的可视性”。尤其强调发展综合思维能力及批判性的思考力。谢国梁老师在他的《三性导读在教学中运用》中也有这样的真知灼见,理读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见,语用教学中一定是伴随着思维发展的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要多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学科鱼骨图等,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斜风细雨“语”须归,我们的课堂才是言语和思维和谐共振的课堂。
三、不让精神缺席,让语用在生命中流动
“真正的语用基于语境,在语境中,为了语境,有意义,有灵魂。”张晨瑛老师掷地有声的这句话深深震撼着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有时为写而写,生搬硬套,缺少语言学习的价值。她唤醒了我,“只有在生命中流动的文字才有意义。”此次培训中聆听到嘉兴金远迪老师《渔歌子》一课,金老师在欣赏词中美景后随即美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并写下来。那天,江南的细雨与此情此景此词是如此的契合,语言训练融景融情,有灵魂。我区董丽翔老师《弹琴姑娘》教学中“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将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写法进行练笔。”巧妙地把语言训练融入文本语境中,学生的文字在流动中有了活力。
体验、表达、思维、策略,无论阅读教学指向哪种建构,但斜风细雨“语”须归,应始终坚持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因为“你的语言跟你的世界是一致的”。作为一名小语工作者,母语的传播人,更应打造“语用”课堂,让孩子们热爱文字,喜欢语文,和文字游戏,和文学共鸣,做有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