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论文案例

读出你的思维

论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作者:  下应中心小学丁庆立   发布时间:2016-04-10   来源:鄞州区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相信各位教师在平常批改作业时,经常会不由自主的发出:“这题怎么也会错啊!”这样的由衷感慨。然而将学生叫来办公室,将题目读给他听的时候,通常还没等你读完学生就会发出:“哦,是我看错了!”这样的懊悔声。那为什么学生会做却做不对呢?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在平常读题时会不由自主的添字、漏字,甚至将自己平时的学习经验套入进去,草草的将题目完成。

  我在教学中以作业速度及准确率为标准将学生划分为四类:快对、慢对、快错、慢错。在课堂中我对于学生这种划分的解释是:“快”说明知识已经掌握了、“慢”说明知识还是有点生疏;“对错”就是作业中反馈出来的情况。我在解释就问他们我最喜欢的是怎样的学生,他们都能说出是“快对”,然而我最不喜欢的呢?他们给出了“慢错”,对此我给予否定,因为“慢”说明知识还没掌握扎实,才会导致“错”的反馈,这也是正常的,接着我跟他们说我最不喜欢的是“快错”,因为快说明知识已经掌握了,然而你还是反馈回来“错”,说明这是个不会仔细做题的学生,知识不能好好应用,学会了还是等于没学过。然而这类学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数学阅读的现状

  在平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喜欢将教材中的精髓提取出来,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再表达给学生听,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数学课本内容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好像对于数学教材的解读只是教师的事情,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的去接受、吸收和理解,认为自己只要将老师讲的听懂就好了。所以通常就会产生一个情况,老师反复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一本书都被老师讲完了,可是学生去并没有掌握多少能力,这样子老师不仅教得累,而且学生也学的苦。并且只是知识学了一大堆,在学习能力上却提高不多,这样的教学其实是效率低下的。

  对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积累数学语言,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新课标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数学阅读”就是学生通过数学语言及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此专家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如果要加强学生对于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理解题目意思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最为需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理解数学阅读的本义。

  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指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所以,教师应该以心理学的角度去了解及研究阅读活动,这可以让教师对于阅读的本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阅读实质上是一个人阅读主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并重组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最后将所获信息作用于主体已有知识结构,达到重整的过程。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三、探寻数学阅读对于学生思维的影响

  数学阅读中也常要求学生在思维形式上频繁变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所有这些都要求阅读者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正是数学阅读所能培养的思维能力之一。那么,数学阅读对学生的思维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一)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转换速度快,也就是能对问题快速的作出反应。在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需要的是具有快速反应及应对能力的思维活跃人才。但是快速反应能力及活跃的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训练,也就是可以从阅读能力入手,让学生具备敏捷的思维。

  例如在低段教学案例中:“亮亮得了14个大拇指,晶晶得了7个大拇指,亮亮比晶晶多得了几个大拇指?”对于这样的例题,教师都会让学生根据题意用学具摆一摆。然后提示学生可以用图形(圆形表示大拇指)画出来,再引导学生画出对应的线段图。由此可见,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谁要通过一次次的转换,在具体与抽象之间多次转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教师借助这样的手段,使学生的思维能顺利的从具体的物体转换到抽象的图形及线段上或者数量关系的列式上,这样长久下来学生就能自然而然的在碰到问题是马上能想到用图形、线段或者列数量关系去解决问题。这样子也就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二)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不产生个惯性的思维,能有主见地去判断分析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将问题抛给学生,以几个问题来让学生自发的产生对知识的需求,而不是坐在位置上等着教师传授新的知识。让学生产生对新知的好奇,然后去寻求新知,再互相质疑,解释,再质疑的一个过程,直到最后产生一个共同的新知。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前,先将阅读材料抛给学生,两个小朋友中秋节分月饼,四个月饼怎么分?两个月饼怎么分?一个月饼怎么分?以一种旧知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开始,再递进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最后一个问题。这是学生内心肯定时对于这个问题充满疑惑,很多学生会说半个,然而半个又在数学中怎么表示呢?再将这么个问题重新抛回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再出示以下问题:

   1.“半个”用分数怎么表示?

   2.为什么我们需要用分数来表示?

   3.分数的各个部分又叫做什么?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近分数,学习了分数的读写,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在亲自经历了这些问题的发现、探索,总结的过程,不仅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较深,而且还享受到了研究、探索、发现的喜悦,进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能激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广开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以能性的思维训练。

  例如研究转化的策略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通过阅读,学生发现转化的策略可以在不同领域得到运用,利用数形结合可以把1+++++转化成1-计算,可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联想到生活中很多问题也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学生的思维的宽度、广度得到了有效地拓展。

  (四)探索数学阅读的策略

  那怎样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呢?

  1.师读——教师以身作则

  教师是学生模仿学习的主要对象,要想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教师本身也应该具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毕竟:“你要教给别人一碗水,你自己必须要有一潭水”。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出示例题后自己读一遍或者请学生读一遍,那怎能要求所有学生认真的去阅读题目呢?教师不能以自己是清楚题目意思为主观思想就断定这样读一遍学生也能像成人一样马上理解题目意思,而应将题目多读几遍,并且将要注意,要强调的地方重音读,然后学生跟读,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自然在之后的练习中会自发的有目的的去寻找题目中的重要信息部分,在阅读是会刻意去记住。如在《圆柱的认识》一课中,对“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这句话的理解,通过阅读先抓住“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又通过与“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等知识的比较后就真正地理解圆柱的概念。

  2.生读——课内外阅读

  (1)课内读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读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读;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并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变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2)课外读

      适宜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能激发儿童学习的欲望,增强其主动探究的意识,并促进自身发展。因此,老师要留给学生自由阅读数学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一些有效的数学阅读材料,(如《数学史》、《趣味数学》、《小学生数学报》、《快乐数学》等课外数学读物及数学学习指导读物),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数学阅读中,抽象与形象自然地融合,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融合,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融通。例如,学习“年、月、日”之后,让学生多方搜集资料,动手制作了当年的年历卡;学习了“千米和吨”之后,结合书后的“你知道吗?”,让学生上网查找我国测量工具不断变革的材料,制作成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报。又如:学习统计后,收集一些统计图表和相关的文字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独立阅读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后思考、发现、并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独特的见解,使学生对统计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主办单位:宁波市鄞州区教育装备与信息管理中心
本站域名:www.nbyzedu.cn 浙ICP备05018215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8.0版本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