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组日记谈习作起步指导策略
作者:中河街道宋诏桥小学 冯盈盈 发布时间:2017-05-23 来源:鄞州区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明确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如何让学生爱上习作,这是每个语文老师迫切想解决却又苦恼的问题。二年级第二学期,笔者在班级中开展小组日记活动,即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分成几个组,4至5人一组,每一组有一本公用日记本,组内的学生轮流记日记。同组的同学不仅可以自由阅读他人的日记,还要对他人的日记进行评价,写下自己的评语。从学生写日记的情况中,笔者发现以下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题材单一,不知道如何选材。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也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或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都是日记的内容。笔者对班上46个学生第一轮小组日记所选取的内容进行了分类,结果如下:
记事 | 写人 | 状物 | 写景 | 记述活动 |
11 | 2 | 0 | 0 | 33 |
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日记取材多集中于记事与记述活动两个方面,在这两类题材中,他们写得最多的就是去某个地方玩,或者在家里学着做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家长往往为了孩子的日记而特意计划一次出行,而不善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素材。为了写而去制造素材,是造成学生不会写的重要原因。
2.泛泛而谈,不知道如何写具体。他们的日记往往没有主题,没有独到的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的亮点,只是平淡地记叙罗列事情。比如记述一次生日聚餐,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昨天晚上,我去了大妈妈家过姐姐的生日。
到了大妈妈家,我先跟大妈妈打了招呼,就去房间看点播电视了。该吃饭了,我走出房间坐到了座位上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完饭了,我和爸爸一起玩了石头剪刀布。这时,大妈妈把姐姐的生日蛋糕拆开放到桌上,大家点上蜡烛给姐姐唱生日快乐歌。妈妈说了声,可以吃蛋糕了。我立刻吃起蛋糕来。吃完蛋糕我坐了一会儿,然后我和爸爸、妈妈去散步了。
今天玩得真开心啊!
这位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记述聚餐的过程,已经达到第一学段写话的目标。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在记述这次生日聚餐时,只是记录了当时发生了哪些事情,但是具体的场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都没有。如何把画面描绘得具体、生动,这正是第二学段习作教学要解决的难点之一。
策略一、引导关注生活,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流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题材,交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亮点的眼睛。
【案例】
一次,负责管理餐厨垃圾桶的学生生病请假,结果由另一个热心的学生代替他的位置。当天下午,这个学生写了一则日记。
今天,***请假了,我帮助他拎水桶,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我吃完饭,把水桶里的垃圾倒进垃圾桶之后,就准备回教室了。忽然从什么地方飘来一阵恶臭,恩,好臭。我伸长鼻子往四周闻了闻,臭味又不见了。我继续往前走,忽然又是一阵臭味飘了过来,让我一阵恶心。我放下水桶闻了闻自己的衣服,不臭,又闻了闻自己的裤子,也不臭。于是我拿起水桶闻了闻,哦,天哪!太臭了!原来刚才那股臭味是从水桶里飘出来的。于是我拎起水桶往水槽走去……
这则日记虽然只是写了一件十分平常的事,但是小作者对于那股臭味印象十分深刻,就把它写了下来。日记中对于寻找臭味的描写刻画得十分生动,让人读了忍俊不禁。于是,笔者利用课堂上的一点时间让该学生在课堂上读了读自己的习作,并让学生说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写得怎么样?写得好,好在哪里?对你有什么启发?
常言道,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妙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景色美好的眼睛……要写好文章,首先要学会观察,要充分调动起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观察生活。春天到了,就带学生去找找春天,这里钻出几棵小草,那里开了几朵小花都能带给他们惊喜;冬天的天空飘起几朵雪花,就让学生接住几朵观察观察……渐渐地,学生越来越喜欢观察,天上的云朵,地上的蚂蚁,甚至是下过雨后叶片上遗留下来的水珠,都能成为日记的题材。通过读同学的日记,点评同学的日记,以及教师有意地引导,学生逐步地学会留意生活中的素材,将更多的“小事”写进了自己的日记。
策略二、注重方法指导,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一)建立读者意识
从写作教学角度看,读者意识是一种作文教学观,它是一种倡导在近似真实情境中进行写作的作文训练方式。同时,这个“读者”,按国际写作组织的倡导,包括“为自己写作”的“自己”和“为不同的读者写作”的“他者”。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提倡建立读者意识,以此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以及表达的欲望,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可写,写出真心话。
【案例】
班上有个学生的父母在外地工作,只有到节假日才回来一次。这个学生在日记里写道:
……在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日子里,我觉得很孤独,我常常想:要是爸爸妈妈天天陪着我,那该有多好啊!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爸爸妈妈要让我过得更好。每当到了晚上要睡觉的时候,我都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去睡觉,我多么希望早上醒过来,就能看到爸爸妈妈,能让他们抱着我给我讲故事啊!……
笔者将这篇日记内容转述给她的父母,父母在这篇日记后面写下了几句话:我的宝贝,爸爸妈妈都是爱你的。看到你孤独地等候着,我们的心里难过极了。对不起,孩子,爸爸妈妈没能陪在你的身边,我们一定会争取早点回宁波。在这里,爸爸妈妈答应你,以后尽量每个星期都回去看你。
看到这样的一次母女之间的真情对话,笔者尝试在一次家长会前后布置这样的连环习作:要开家长会了,学生的心里可谓是百般滋味在心头,于是我布置了一篇习作《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在家长会结束后,我又让学生写了写父母最近有什么改变,题为《爸爸妈妈变了》。两篇习作下来,笔者发现全班作文水平都有提高,表现在情感真实,语句通顺,错别字很少,连以往写不长的学生都写了许多心里话。
这两次习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写作时建立读者意识,明确自己的习作是写给谁看的。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能够真实地表达自我,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充满了真情实感,很容易打动人。
(二)开展专项训练
人教版语文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统一的主题。每个主题内的这些选文题材广泛,语言规范,文质兼美,内涵深刻,在内容、结构、语言、表达、写法、体裁上都具有典型性,在整个单元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其实细细解读文本,我们就能发现单元中的课文除了内容上有统一的主题外,在表达形式上也有一定的规律。
潘新和先生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提出了“写作本位说”,他提出,“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将阅读课与习作课有机地结合能有效地教给学生方法,大大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中出现了许多人物对话形式,在语文园地“我的发现”中也有相关的积累。可见,这一单元的其中一个训练点在语言描写上。基于以上教材分析,笔者不断重复几种对话形式,让学生对于提示语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接着请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对话形式进行想象补白。在学生基本能正确运用几种对话形式之后继续深入训练,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记录与父母之间的对话。接着学生把学习情况带回家这一时机笔者布置了一篇以《考试以后》为题的日记,要求当爸爸妈妈检阅试卷时仔细观察并记下爸爸妈妈的表情,动作,特别是语言,其中对话描写的形式要多样,至少使用三种。第二天,习作收上来一看,质量颇高。主要表现在真实,而且除了对话描写特别精彩外,对于父母的表情、动作刻画得惟妙惟肖,另外对于自己心理活动的刻画也写得十分生动,写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除了语言描写专题训练之外,笔者根据教材特点还相继开展了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按一定顺序(时间变化、移步换景)描写景物等专题训练。学生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拨开云雾见月明,写作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策略三、开展创新评价,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
(课标理论)多元、创新的评价往往能起到激励作用。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评价制度,开展创新评价,解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写的欲望。
在小组日记活动中,每一篇日记的最后都有至少两个评价,一个评价是来自于老师,另一个则是出自学生或者家长之手。当有的学生写自己忘记带日记本了,心里十分焦急时,另一个学生会安慰他说:我相信经过这次的事情,下次你一定不会忘记了。读了你的日记,我也不会这样了。当有的学生写自己今天的作业终于有了进步,心里十分开心时,另一个学生会鼓励他说:如果你继续坚持下去,你的书写一定能更上一层楼。当有的学生运用了贴切的成语或者有趣的俗语时,另一个学生会立刻发现这个词(这句话),并且给他点赞,有时还会提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改成这样行不行……
孩子之间有共同的话题,有共同的经历与体验,他们是乐于交流和倾诉的。学生互评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学生的心门,让他们更加乐于写日记。而家长的参与让学生想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愿望更加强烈。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读他人的习作并思考何处写得好,哪里还需要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评价者的鉴赏水平,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