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鄞州区教科室工作总结
作者:殷志梅 发布时间:2011-03-04 来源:鄞州区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我室在局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在省、市教科研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各项工作正常有序的展开,其中有不少亮点,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被评为2009——2010年度宁波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现总结如下:
一、注重服务职能发挥
作为基层的教育科研机构,“为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是始终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1.参与教育局对普高“学校管理与教育质量”考核工作,参与了部分初中、小学的办学情况的一般调研,并对“初中高效课堂”和“小班化教育”作了重点调研,并撰写了较有影响力的调研报告。
2.协助教师进修学校编辑了《鄞州区中小学特色德育集萃》、《鄞州区中小学特色教学集萃》两书,并作全稿修改和点评。
3.参与了鄞州区《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创新,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和《鄞州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起草和论证工作。
4.承担了以任国斌副局长为组长的宁波市“十一五”重点课题《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工作,该研究成果获得2009年度宁波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协助教育局规划和论证了“区域中小学生涯教育”课题。
5.我室舒家华老师应邀担任了鄞江中学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让美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助理研究员。
二、创新教科人员管理
加强中小学教科人员队伍建设,不仅需要教育理论指导,更需要方式、方法的创新。
1.落实学校教科考核制度。提前制定《鄞州区学校教科室主任岗位要求及考核一览表》制度下,逐步细抓落实,以学校自查、协作组互查、教科室抽查等环节核实学校教科工作开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评出和推荐了区、市级2008-2009年度的教科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我区的该项管理和考核激励的方式,被宁波市教科所采纳并应用到市直属学校的管理制度中。
2.搭建互助合作的平台。在前两届区教科协作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集团化的优势,组建了鄞州区第三届教科协作组。将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划分成九组:其中普高、职高单独成组;初中、小学和幼儿园联合,按区域可能和结对需要,双重优化分成六组;各协作组一学期开展一至两次教科协作交流活动,每次活动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收获、有记录。
3.创建科研共同体。把研究方向相近,兴趣爱好相同的教科研人员组合起来,围绕省、市立项课题的研究,开展沙龙式交流和集约式的攻关,受到了教科人员的欢迎,为提高我区教科研水平开辟了一条新路。
4.定期组织对课题承担者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科研选题、立项、过程管理、成果提炼等方面,以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还专门组织省市课题的负责人参加全市培训,组织部分教科骨干参加华师大的教育科研专修班培训。
三、夯实过程管理环节
课题管理重在过程,必须把各个环节落实好,今年我室着重“五抓”。
1.抓课题立项。认真做好课题征集、初报、初审、指导、调研工作,今年我区各级规划课题立项效果较好。鄞州实验中学的《中学德育“小班化”建设研究》被列为2010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另有省年度规划课题立项7项,省教育科学规划“农村青年教师专项”资助研究课题立项2项,市级规划课题立项22项,宁波市第二届届德育个人课题立项43项,区级规划课题立项178项。
2.抓课题论证。按 “走下去、请上来”的双轨路线,今年区教科室对各级各类课题(重点是省市级课题)进行开题论证指导160多次,中期检查论证近200次。对教师研究的各类课题从研究目标到细枝末节的具体操作措施,都作悉心的指导论证。同时,在平时管理过程中热情接待基层教师的来访,目前,基本形成天天有多批次来客咨询的局面。
3.抓课题结题。我区今年有43项省市级规划课题和百余项区级规划课题需要结题论证,有时还有“政府成果奖”课题、省市级德育专项或体育、艺术等专项课题以及区级骨干教师课题、学前教育专项课题等其他系列的课题需要协助论证或指导,教科室尽量做到跟踪式、按需式帮助,使省市级课题的按时结题率达到90%以上,区级课题的按时结题率达到70%左右。
4.抓成果评奖。对于区内教师承担的各条系统的立项课题,我室总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今年,东吴中心小学陈朝峰负责的《儿童美术创意教学研究》课题,被评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姜山镇教辅室《乡镇教育高位均衡的研究》等3项成果获浙江省规划课题优秀成果奖;并有 25项课题获2009年度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获奖率名列全市前列,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3项,成果推广奖2项。值得一提的是2009学年新增的市德育小课题研究,我区全部获奖,并在立项数量上、获奖档次上,均在市内遥遥领先。
5.抓成果推广。采取典型成果汇报会、课题讲座分析会、同类课题借鉴会、校际协作交流、优秀文本借阅、课件下载共享等途径,推广了50余项成果,起到了较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连续两年在宁波市教科成果推广奖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
四、加强教科阵地建设
我室目前有二刊一网,成为基层学校教师发表优秀论文、交流教科活动信息的重要场所。
1.办好一年五期的《鄞州教育科研》杂志和一年两期的鄞州教育科研电子版。设置“德育管理、课题研究、心理健康、案例反思、教学研究、经验交流、地方之声”等栏目,构建教师与科研的沟通平台。2010年第四期起,增设“幼儿教育”专栏,刊物页面从以往的60页拓展到68页,给广大幼儿教师提供了科研论文发表的机会。
2.办好鄞州教育网的“教育科研”子网。在“教育科研”子网中分设“机构设置、通知公告、教科动态、课题管理、科研推介、心理健康、论文案例、科技教育、特色活动、计划总结、”等十项专栏,这些专栏一方面为学校、教师科研成果的推介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为教师学习科研、开展特色活动提供了学习机会。
3.组织一年一度的教育科研校刊评奖。为使学校重视教育科研,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到科研中来,自2004年起,就组织一年一度的鄞州区教育科研校刊评奖工作,到今年已是第七届了,目前正处在2010年教育科研评奖校刊征集中。今年四月,我室推荐30本区获奖的优秀校刊,参加宁波市首届(2009年度)优秀教育科研校刊评奖,全部获奖,其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6项,获奖数量和档次在全市各县市区中遥遥领先,我区的相关理念、标准、方法被市教科所直接采纳推行。
五、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步凸现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回顾本年度心理教育管理工作,体现七个方面:
1.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在甬鄞教普【2008】17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的统领下,我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制度日趋完善,相继出台学校规范咨询室创建制度、心理工作坊制度、教坛新秀评选制度等,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在此基础上,各校也相继出台各项制度。
2.师资培养力度空前。2010年暑期,与市指导中心合作组织全区405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C级资格证书培训,目前全区有1100多名教师取得C级证书,占在职教师数的近五分之一,生师比达到近100:1。各校加大投入培养心理健康骨干教师,现在已拥有国家二级咨询师20名,三级咨询师16名,持A证教师6名,B证33名,据不完全统计,正在参加国家级咨询师培训的教师12名。此外,今年我区新招聘心理学专业教师4名,其中咸祥中学招聘了一位心理学硕士。至今,所有高中段都配备了心理专职教师,中心级中小学都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师资保证。蓝青学校陆怡汝评上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中学高级教师,成为全市两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高级教师之一。
3.站室建设更加规范。2010年,评出鄞州区规范心理咨询室6所,使全区的规范咨询室达到13所。1月份,蓝青学校顺利通过省一级咨询站的评估,成为宁波市第三家、我区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咨询站。80%以上中心级学校都建立了咨询室,而且设施不断完善,新增专业测试软件4套。今年新增宁波市心理健康团体会员学校7所,全区已有55所学校加入该团体会员。
4.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激励省心理健康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指导,以鄞州中学为发起人,组织了第一期鄞州区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工作坊;组织了9次省市级各种心理健康观摩研讨活动;组织了第一届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坛新秀评选;组织姜山镇心育社成员和横溪镇中学心理教师到蓝青学校考察心理咨询室,并与心理教师交流;组织全市10所高中心理教师到鄞州中学参加“心理助考”第二次研讨会。
5.心理三优比赛领先全市。在宁波市第一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辅导案例评选中,我区16位教师获奖,为全市首位;第十届市心理健康论文评比中,我区40篇论文获奖,为全市首位;在市德育优质课评比中,我区获奖7项,名列全市前茅。
6.心理教育科研不断强化。在各级各类课题立项和评比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逐年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从可有可无的学科向作为一门正式学科转变,向理论化、课题化转变。
六、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
本年度,在区教育局和区科协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青少年科技教育又实现了较大的发展。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1.科技辅导员培训有序推进。为进一步提高科技辅导员队伍素质,一年来组织开展了四项科技培训活动:邀请湖州市专家,开展区风筝制作技术高端培训;组织TT01车模技术交流活动,吸纳东裕小学、布政小学等新兴学校参与到航模科技活动;组织机器人技术培训活动,学习国内新的机器人大赛规则,提高机器人竞赛辅导的针对性;组织科技辅导员赴新昌参加为期三天的科技创新培训,让更多的学校参加到科技创新活动。推荐教师参加市、省、国家单项科技培训人员,全年科技教师培训人次达215名,科技教师培训面超过上一年度。
2.科技竞赛活动全面普及。为活跃青少年科技文化生活,搭建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平台,一年来组织了七项全区性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鄞州区第七届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暨青少年航空航天航海车辆模型比赛,鄞州区第三届青少年风筝联赛,鄞州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鄞州区第二届学习报杯竞速赛车循环赛,鄞州区青少年机器人联赛,鄞州区青少年信息学竞赛,鄞州区小学生第四届养蚕实践活动。同时,积极推进学校参加市级以上科技航模、科技创新、信息学、机器人、风筝等竞赛,拓展学生的发展渠道。据初步统计,全年直接或间接参加区级以上各类科技竞赛学生约为5500人次,区级以上科技活动的学生普及面比上一年度提高20%左右。
3.学校科技特色得到进一步发展。在2009年鄞州中学等五所学校成功申报宁波市首批科技示范学校基础上,今年我区继续推出信息学特色的鄞州实验初中、科技创新特色的下应中心小学、航模科技特色的云龙甲南小学、机器人特色的石碶雅戈尔小学、科学普及特色的首南陈婆渡小学等五所学校申报宁波市第二批科技示范学校。12月份刚审核通过2010年的四所区科技示范学校,使我区科技示范学校增至36所,区科普幼儿园为5所。今年集士港中心小学因显著的航空科技特色,被批准浙江省体育科技特色俱乐部学校,成为宁波市首家有科技教育培训法人资格的学校;今年高桥中心小学在与区气象局手拉手的基础上,申报成功宁波市气象教育特色学校。朝阳小学正在编制高质量的、一套三册的航海模型教育普及教材《旭日启航》,将填补我省航海模型校本教材空白。钟公庙小学和鄞江镇中心小学的两项科技教育科研课题双双获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4.科技教育成果亮点频闪。
机器人:在全国第十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鄞州中学和宋诏桥中学双双荣获VEX系列工程机器人高中组和初中组金奖,创鄞州机器人教育历史最佳成绩。
航模:在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竞标赛中,朝阳小学、横溪中心小学、鄞州实验小学参加耐久模型竞速艇系列竞赛活动,荣获一银三铜,创我区近八年来青少年航模比赛最好成绩。在今年六月的宁波市青少年车辆模型锦标赛(提高级)大奖赛中,朝阳小学夺得团体第一名,成功实现我区在车模项目上的三连冠。
科技创新:在浙江省第二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下应中心小学的“消声气泵”获浙江省创造发明一等奖。在2010年宁波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区4项科学发明获一等奖(全市共评7项发明一等奖)、1项科学论文和3项科学实践获一等奖,将代表宁波市参加2011年省第二十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书写了本届市创新大赛的鄞州“传奇”。
信息学:在今年四月的宁波市青少年信息学大赛中,我区4名小学生获一等奖,占全市一等奖总数的三分之一;在今年十月的浙江省信息技术选拔赛中,我区有五名初中同学初赛后入围宁波市前十一名;另有一名初二学生杜瑜皓同学,参加高中组比赛获宁波市第三名。
无线电子:今年二月浙江省电子制作竞标赛中,鄞州中学学生分获男子全能、女子全能、个人单项第一名。
科普:今年九月,宋家漕小学两名学生代表浙江省,参加北京举办的全国科普日活动,获“青少年玩世博”科普网络竞赛北京主场第一名,总成绩第二名的好成绩,得到中央组织部长李源朝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