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首页 >> 普教研究 >> 学科教研 >> 小学教研

红杏枝头春意闹

——记鄞州区小学语文名师案例研习沙龙第六轮第六次活动

作者: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 赵培敏   发布时间:2017-03-29   来源:鄞州区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春风习习的三月,鄞州区语文教研员及沙龙组20余位成员齐赴沙龙之旅,这是鄞州区小学语文名师案例研习沙龙第六轮第六次活动。

本次沙龙活动的主题与上一次相同,我们继续围绕“语言运用”这一主题,品析名师的课堂语用教学,学习实用有效的语用教学策略与技巧。参与本次发言的有孙静波、蔡艳娜、梁幸艳、钱晶晶、朱丹维和楼鸣六位老师。

有了上一次活动中方老师的悉心指导,这次六位老师在案例选择和赏析角度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首先是心有灵犀的孙老师和蔡老师发言,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于永正老师的 《惊弓之鸟》教学片段。不同的是,孙老师更多的关注于老师教学环节的展开,揣摩于老师的教学意图,赏析他教学方法的精妙之处;而蔡老师则抓住于老师对“语境”的关注进行赏析。两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带我们领略了于老师的独特视角和教学艺术。接下来梁老师选取了支玉恒老师《太阳》的教学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梁老师关注到了支老师的语用是依托于文本展开的。在深入的赏析中,支老师的匠心独具实在令人佩服,他的语言训练不仅仅是服务于语用,更是为文本的理解做铺垫。之后钱老师带来了余晓娟老师的《雷雨》教学片段。从余老师身上,我们学到了不仅可以抓住文本中的典型句式组织学生的语言训练,还可以利用文本内容和课文插图,为语言训练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接下来朱老师赏析了于永正老师《再见了,亲人》的写话片段。于老师从段式结构出发,先引导学生发现段式结构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仿说仿写,训练扎实有效。

在交流中,“语言运用”和“读写结合”这两个主题引发了大家的关注。赵老师和方老师指出,前者更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教学与运用,而后者可以是针对内容的训练,也可以是针对形式的训练,两者既有重合也有楼鸣老师再一次压轴发言,他带来的李吉林老师的《桂林山水》课堂终结的片段,也给我们带来思考和启发。

活动过程中,大家积极交流,踊跃发言,真有些“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味。而赵老师、方老师和沙龙组的其他师父们也给出了精辟的见解,给予了耐心的指导,一言一语,真知灼见,如同窗外和煦的春风,拂过每个老师的面庞;如同清冽的甘泉,滋润每个老师的心田。

相聚的时光实在短暂,每一次的沙龙活动总在老师们意犹未尽的讨论中悄然落幕,但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这条探索教学艺术的道路上,我们不断前行!

                                                                                                         (宋诏桥小学 梁幸艳)

主办单位:宁波市鄞州区教育装备与信息管理中心
本站域名:www.nbyzedu.cn 浙ICP备05018215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8.0版本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