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简报 >> 往期期刊

《教育信息参考》(2015年第8期,总第8期)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11-26   来源:鄞州区教育网   文字显示:[ 放大 | 缩小  ]  视力保护色:


教育信息参考

(鄞州区教育局)

  总第8期                                           2015年第8期  

 

读懂学生 做学生成长“合伙人”


    在前不久召开的首届全球未来学校大会暨世界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强调,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读懂学生”,“教师要随着社会变,随着学生变”。这也意味着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转换角色,放下身段,平视学生,从发号施令的管理者变成陪伴学生成长的“合伙人”。

关键词1:尊重

放下身段 平视学生

   李欣华(北京市石景山区红旗小学):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为此,班主任应该将每个孩子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人,用心去陪伴每个生命健康成长。哪怕是一年级的“小不点儿”也要尊重其人格,蹲下身来倾听其内心世界。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一个生命都有其成长的环境、经验和独特的个性特质等。“尊重理念”下的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在充分了解学生背景与特点的基础上,怀着“同理心”真正去理解学生,真心去接纳学生。即使面对孩子的顽劣行为,也要考虑其背后的原因所在,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并给予充分的理解。我们班有一个男孩子,因为冷漠、易怒的性格一次次“闯祸”。在我们多次的倾心交谈中,他感受到了我对他的“不离不弃”。在阳光驱走他心中阴霾的那一刻,我庆幸自己始终的陪伴。

   我们身边不乏勤勤恳恳围着学生转的老师。令人遗憾的是,能感受到老师关爱的学生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这就证明了教育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和智慧。作为教师,我们在充分尊重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以及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在付出全部爱心、耐心与细心的同时,更要有智慧地扮演好我们“陪伴者”的角色。

关键词2:民主

大胆做回“甩手掌柜”

   王大国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班级不是班主任发号施  

令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所以,每接手一届新的班级,我都会让学生自己构建班级文化。

   在我看来,班级构建的第一要务就是拟制班规。相对于其他班主任的亲力亲为,我更愿意做一个“甩手掌柜”,把这个班级的“宪法”拟定权全部交给学生,我只给出学生在入学第一个月需要完成的班规拟定的目标任务。

   在我的班级,所有涉及全班的宏观事务基本由学生自己讨论、商量甚至博弈后作出决策。慢慢地,全班学生都不再分班干部和非班干部,他们都认识到自己就是这个班级的组成者和建设者。班级的事务不仅有人做,而且还出现了抢着做的现象。

   而我,则由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变为幕后协调者,从班级的日常事务中脱身,主要的精力用来关注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此一来,我便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变化,采用一对一的交流方式,给他们提出合理化建议。这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班主任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而更加努力地去关注班级的发展建设,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维护班级的荣誉。

构建民主的班级文化

   李春忠(北京市第一中学):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习惯了将班级日常事务交由班委成员负责,班级权力主要集中在几个班干部手中,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官味”文化。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尊重、平等的班级文化,班主任的角色也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而应该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合伙人。

   为此,我在接手高一新班后,决定将传统的“班委制”发展为“部委制”,班级成立学习部、检纪部、宣传部、(艺体)活动部、生活财务部、团支部,由学生竞聘上岗,然后再在学生自荐的基础上由各部部长召集自己的部委员。这样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他们每个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互相引领,互相监督,形成良性的伙伴文化。

   各部委会结合学校的活动安排和班级问题组织开展工作,通过“主题发布会”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活动设计,征求班级同学意见,从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活动达到伙伴共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组织学生利用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让大家谈谈自己的优点、特长及对班集体的理解、期待。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形成了公平、民主的班级氛围。后期,我们还将定期召开部长会,让他们在会上阐述本部门工作的成果、亮点及困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促进各部门间相互学习和借鉴,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3陪伴

陪伴是最有效的沟通

  安洪洋(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陪陪我。”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会想到家中的孩子需要陪伴。作为班主任,我觉得这恰恰也是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期待。陪伴孩子,做他们成长的合伙人;陪伴孩子,这是最有情的沟通。

曾经有个学生小A,上课时总是随意走动,不是坐到桌子上,就是蜷在课桌下,偶尔还会发出怪声。

   一天,我发现小A上衣腋窝处裂了个大口子。以我对他的了解,让他脱下上衣给我,他肯定不理会。于是,体育课前我对全班同学说:“今天你们要测400米,大家把外衣放在班里吧,可别到外面往小草身上扔哦。”孩子们哈哈一笑,照做。

   班中没人了,我拿来针线坐到小A的位子上一针一线地缝起来。完工后我又写了张字条给他:在没有经你允许的情况下,我把你的衣服缝好了。希望它能带给你更多的温暖。你愿意试着接纳我这个大朋友吗?

   第二天一早来到班里,我发现讲桌上有几个山核桃。而班中只有小A一人,我微笑地看着他。他的目光遇到我,马上躲开了。“我最喜欢吃核桃了!谢谢。”那一天,他表现得相当好!

   接下来,我利用批改日记的机会给他留言、写信,与他对话。班会课上,我还让小A展示自己的悠悠球,他精彩的表演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渐渐地,小A变得自律、积极、阳光,爱笑了。可见,有时候,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加重要!

带班故事

班主任“变形记”

   曾经的我,是一个典型的“酷吏”,仗着自己洪亮的嗓门和庞大的身躯对学生呼来唤去;曾经的我,只关注学生成绩的高低,要求学生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曾经的我,任尔东南西北风,我的班风就是“服从”。2009年,我第一次带高三就取得全面胜利。这让我颇为得意。恰在此时,学生的一封感谢信让我陷入了沉思。

   这封来信让我认识到,一年下来,学生们记住的是我“彪悍”的行事风格, 严格的班级纪律,还有那标志性的大嗓门。可以说,在我的班级里,我的思想就是大家的思想,我的行为就是大家的行为,学生只有服从我才有出路。这是什么鬼思路?

   于是我开始反思,班主任该如何带班?班主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

   每个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行为习惯,有权选择自己该走什么路。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有站在班级发展及学生成长的“高位”思考。这样的思考会优化班级构建的“顶层设计”。

   班主任可以是学生自主构建班级发展平台的发动者,班级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引领者。我们要有甘于站在学生身后的“战略思维”,将传统教育赋予班主任的空间让给学生,将原有的班级管理权、评价权、发展规划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班级、自己的成长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合作者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的班主任,不再是严厉的班主任,而是学生的“班级合伙人”。当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施与受的关系,而是基于成长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才能发展得更好。  

                                         □文/张岩

                               (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

声音

研究学生现状 改进教学方法

   李建生(北京市顺义区教育委员会):教师要想读懂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状况、学习上存在什么困难、有哪些想法等。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带来了知识容量的剧增。教师再抱着一本教材打天下的旧有思想,显然是落伍多时了。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必须首先对课本知识进行再分析再咀嚼,对于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加工再整合。如若不然,我们的所授没有跟上知识的延伸和变迁,势必要在学生的疑问面前露怯尴尬。我们要培养的是思维活跃富于创造有独立人格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培养勇于超越旧人敢于超越教师的学生。否则,教育将如一潭死水,学生只是因循和复制我们的足迹,那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不啻为教育的最大遗憾。

    教师要转变心态,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都在显著提升,不再拘泥于旧的解题方式和技巧,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多种。教师要有敢于面对学生的质疑,要有知识革新和接纳新知的方法和能力。鼓励学生的积极发问,要将学生提出的有益补充,及时进行鼓励和肯定,将课堂打造成学生的真正舞台。

   教师还要有革新教学方法的必要手段。要达到坦然面对学生的质疑,机动灵活地对学生的求知进行点拨,教师首先要做到好学善学。对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必须要更新。要通过教研活动、学历进修和师从名师来不断获取业务上的精进。另外,必须要关注本学科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有,要研究所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和着力培养。

专家观点

教育 从“读懂孩子”开始

   在教育中,教师们总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想读懂孩子,可是却苦于找不到路径和方法。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认为,读“懂”孩子,需要家长、教师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知道孩子成长各阶段的特点,抓住孩子真实的内心需求,这样才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成长特点采用正确的、有效的教育策略。

   边玉芳介绍,孩子在不同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是不一样的。0至18岁是一个人为未来发展奠基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培养孩子进入社会后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质,包括良好的思想品质、学习品质与心理品质及健康的身体。但这些能力和品质有不同的发展关键期,孩子的有些品质和能力要从小培养;有的在不需要关注时不用过度关注,要等到合适的时间再去培养;有的提前学了反而会对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造成影响。

   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体现在孩子发展速度不同,因此他们需要的教育方式不同、达到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孩子属于视觉型、有的孩子属于听觉型、有的孩子属于动作型。对此,边玉芳认为,“对于不同学习方式类型的孩子,需要采用不同的引导、辅导方式”。

延伸阅读

读懂学生 教师如何重塑角色

   做创意设计者

   要“读懂学生”,就要针对学生研发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创意设计,学校要引导并激励教师进行有创意设计的备课。

   做信息整合者

   学校需要引导并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整合能力。学校要引导并激励教师去探索自身的教学理念、研究对教学的基本认识、加深对学生了解程度。

   做知识批判性分析者

   学生自身的成长、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要求的变化等,都需要教师越来越多地成为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者。

   做终身学习者

   一个优秀教师有着多个方面的特征,其中必备的是持续学习的能力。学校只有引导并激励教师不断学习,让教师胜任自己的职责,才能让他们成为合格的教师。

                               内容来源:《现代教育报》


主办单位:宁波市鄞州区教育装备与信息管理中心
本站域名:www.nbyzedu.cn 浙ICP备05018215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8.0版本或以上